close


取自網路資料


黃維仁博士《愛情心理學》講座1


黃維仁博士簡介:旅美臨床心理學家,被公認為婚姻問題專家,在美國被稱為“愛情博士”。擅長於婚姻、家庭、群體與跨文化心理治療。現任職美國西北大學心理診療中心,從事臨床心理治療、督導與訓練,並在西北大學醫學院任教。


    黃博士不僅發表了許多有關婚姻、家庭的心理學文章,也是備受歡迎的國際講員,多次應邀在美國、加拿大、新加波、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特區、中國臺灣等國家(地區)主持“婚姻家庭與心理”研討會。最近四年,受中國民政部邀請,黃博士連續作為中美國際關愛家庭會議的主題講員;2002年的美國國家禱告日,黃博士作為三位華人領袖之一在白宮受到布希總統的接見。


黃博士是美國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的婚姻家庭資訊顧問,也是愛家協會的講員與作家。黃博士所著《窗外依然有藍天》及《愛就是彼此珍惜》,已經在國內出版。


 


 



 


黃維仁博士《愛情心理學》講座1


 


 


    我們今天很多的畸型性格,可能都與小時候的經歷有關,而且很多跟三歲以前的家庭環境相關。一個人如果很小的時候得不到關愛,那麼他將來會對父母沒什麼感情,對配偶的行為也會不正常。我們往往會說,天生就這樣了,性格永遠也改不了了。不是的,我們大腦有一塊重要的區域,他掌控其他的部分,而這一塊還可以不斷的培養和修復,通過和人的溝通,通過和他人分享彼此的愛。


    任何事情都是有科學的。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快樂,而快樂與否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我們生在一個家庭,就有和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關係,我們戀愛,就有和情人的關係,我們結婚,就有和配偶的關係,我們有了孩子,就有了和孩子的關係,我們學習,就有和同學的關係,我們工作,就有和上司下屬的關係。。。我們從出生到死亡,就一直過在一個與他人的關係網中,因此,我們的快樂也就建立在這個關係網基礎之上。我們都希望快樂,但是,快樂並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如果我們的方法不對,我們為人處世的態度不對,我們可能永遠也達不到我們的目標。任何事情都有正確的道,如果我們無知,看不清問題,不瞭解正確的方法,我們就很會失敗,我們就會得不到快樂,而且,我們還不會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永遠在苦澀的漩渦中掙紮。我覺得黃維仁博士講的東西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不僅僅是方法,更有看問題的角度,理清了模糊不清的感覺(比如迷戀與真正長久的愛情),一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應該如何糾正等等。總之,這種“人的知識”就像數學知識物理知識一樣,會讓我們在複雜的世界裏把握正確的方法,幫助我們得到或是創造我們想要的,也許是愛。


我們經常不知不覺陷入困境,就像下棋不知不覺就輸了,但我們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一步,我們甚至不認為自己有任何的錯誤。每個人都受自身眼界,知識,經驗的限制,如果不承認這些限制,將永遠是井底之蛙。我們必須承認自己是無知的。要想達到更高的層次,很簡單——多學習。學習正確的,科學的東西。在這個人人都可以發表話語的資訊爆炸的時代,真知灼見被無知淺識低俗謾駡所淹沒,真理被謬誤所掩蓋,高尚被卑劣所驅逐。意識形態被大眾所主導,就會流於淺薄,無知,荒謬。一個技術論壇,如果都是菜鳥,就會出現很多可笑很多錯誤的東西。我們需要真正的專家。但是,無知的人往往自大。所以,我們更需要對專家的尊敬與謙卑。


 


活在愛中的秘決


 


在研究愛情關係時,我一直對以下幾個問題有興趣:


  *為什麼婚後愛情的熱度會直線下降?


  *為什麼很多人結婚生子後,愛子女的心遠勝於愛伴侶?


  *為什麼會有所謂的「致命的吸引力」?


  我們不妨在這裏談談所謂的「社會交換理論」人與人之間都有一個感情的帳戶,一個微笑就是存了一筆愛的款項,一句尖酸刻薄的話等於提款。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夫妻多半沒有機會存款、交流,而在各樣生活壓力下,彼此挑剔的事情卻日益增加,顯而易見,帳戶赤字會使兩人關係不穩固。而孩子對我們的傾慕、依賴,都讓我們覺得被需要,增加自我價值感,所以都是存款;同樣地,當家裏的伴侶一直抱怨和批評,不斷提款,外面接觸的異性卻總是衣著整潔、溫柔,那樣尊重你,崇拜你。可以想像,外遇發生的危險性有多大!


  然而,「社會交換理論」卻有不能解釋之處,為什麼一位功成名就的教授會突然衝動地拋妻棄子,丟掉工作,冒著身敗名裂之險,不顧一切帶著女研究生私奔?為什麼許多婦女被丈夫毆打,卻不願逃走?對這些受虐婦女而言,最危險的兩個時刻一是當她們試著離開施暴的伴侶時,一是當她們找到新的物件時,都可能受到生命的威脅。愛情結束了,不是離開就好了嗎?為什麼有人會採取這麼衝動、這麼原始的方式?


 


心裏輔導運用


 


  這裏,我們需要瞭解人的潛意識。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我把它改成「要幸福快樂的人,沒有不學心理輔導的權利」,我們要如何確保一個好的愛情婚姻關係?一定要去學習自我瞭解、瞭解別人,瞭解自己的情緒、別人的情緒,有很高的情緒解讀能力,增加自己的情感智慧(EQ)。不管你願不願意,當你和家人、同事相處時,都已經在運用心理輔導技術,只是技術的高低不同罷了。


  每當我們在學習時,要記得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使命如何讓我們的家庭、社會變得更好一點?任何一個好的學習必須要學七次以上,同樣的事情要從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才能深入。很多人間的道理是一致的,但在簡單中有很多複雜性。許多人喜歡尋求一些簡易的公式,例如“溝通四要”、“衝突五訣”、“幸福六竅”想藉這些來面對問題,但我很擔心這樣不下苦功瞭解卻亂套公式的結果往往會把事情弄得更糟。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好的動機不一定產生好的效果。


  身為一個臨床心理學家,我常抱著一個初學者的態度,永不停止學習,我最好的老師就是我的個案們,他們在人生最關鍵的轉捩點,邀請我陪他們一起走過,讓我從他們眼中來看他們的世界,來經歷他們的酸甜苦辣,分享他們的生命,這是何等的特權,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功課,很多人生智慧。


 


概念的拼圖


 


  在我自己學習的過程中,曾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剛進研究所時,覺得高等統計課非常枯燥、無聊,因為我是一個people person,喜歡和人在一起。起初老師在臺上講什麼我都聽不懂,在背景不足,概念尚未形成之前,甚至連發問都不知道要問什麼,後來,我耐心聽同學怎麼問問題,耐心聽老師怎麼回答問題,就在這過程中,鍥而不捨地一個片段 、一個片段,一點一點的累積知識,才開始有概念產生。概念與理論極為重要,因它引導我們去分析,瞭解問題。它給我們一個看事情的角度,知道問題出在哪里,要到何處找有效的解方。好像天空中有很多電波,除非你發展出一個接收的頻率,否則你不會知道原來有這麼多豐富的知識。


  「如果你真正瞭解,你會知道怎麼去做。」如何在一大堆資訊中區分哪些是正確要用的data,哪些是幹擾的噪音,這是最重要的。良醫、庸醫的差別就在這裏,可以在很複雜的現象中,正確地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病因


  我讀一本書或聽一場演講時,只要學會一個新的概念,有個新的啟發,我心中就雀躍,覺得值回票價,所用的時間與精力沒有白費。所以我相信,在人生每一時刻,和任何人交談,只要這個人可以幫助你得到更深更新的領悟,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你的人生就會不斷進步。


 


深度心理學


 


  一個人從小成長的背景,常會深深地影響他日後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以及日後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護。不管曾經受過多少傷,當愛情來臨時,就是最好的醫治和療傷機會,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天下最好的治療者是自己的愛人。但是,因為信任、不設防,所以在愛情中也是傷上加傷最危險的時候。當人的感情被觸動時,就進入了一個非理性的潛意識過程;愛情關係其實很像母親與嬰孩的關係,彼此戀慕、含情對視,都想把最好的獻給對方,不在一起時會焦慮、不安,仿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愛的關係今與昔


 


  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別心裏愈空虛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賴對方來支撐你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不知不覺地,期望對方能隨時隨地無條件接納你、隨時隨地把你擺在第一位;心理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日後對伴侶的要求愈是加倍;過去受的傷,要從現在愛的關係中加倍討回。例如過去在家中被忽視的,現在會不知不覺地要求伴侶不斷給你注意力;過去被管得太厲害的,現在會要求伴侶信任你,給你空間。彼此互許終身之後,你會覺得為什麼我所要的,你卻不給我?在愛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嬰孩時期—我有什麼需要,不用開口,爸媽就應該知道,而得到照顧最好的辦法就是哭鬧,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鬧,處罰對方,強求他來滿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學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在剪不斷,理還亂之錯綜複雜的愛情關係中,找出一些頭緒,讓我們在分析處理問題時,掌握較正確的方向。


 


移情作用


 


所謂移情作用就是把對過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轉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從一些重要人物身上獲得卻未能如願的情感需求,希望從目前的關係中得到滿足。


很多人因為從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匱乏,一旦得到相關的滿足,不管人時地是否合宜,就掉進愛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個女兒,從小在家中常被忽視,有次與家人外出走丟了,父親卻渾然不覺。她從小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是個醜小鴨,渴望得到父親珍愛,卻未能如願。上研究所時,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滿有慈父形象的教授開始注意她,欣賞她時,她就覺得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位教授,本無心要破壞別人家庭,卻不知不覺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許多外遇的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每個人都情有可原,他們不是十惡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滿了人性的軟弱。


 


廣角及望遠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機有廣角及望遠鏡頭,用望遠鏡頭對準某一物件時,此物件變大,而其他物件就變成模糊的背景。這就像肚子餓時去市場買東西會買得特別多,因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當你吃飽後,需求又不一樣了。食物像被廣角鏡頭溶回背景中,但吃飽後你口渴了,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遠鏡頭放大了一般,其他需求都變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這個新的物件,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滿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許期望一個慈父般的伴侶,但當你被照顧、被關注的需求滿足後,你很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心理需求,開始要求獨立、自主。人是會成長會改變的,衝突於是產生。我們剛開始從愛情關係中可以得到滿足,但因為我們的心理需求會隨人生情況而改變,所以,兩人結婚以後還要不斷適應,不斷學習才好。


  造成情人間強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尋。


  按照心理學大師楊格的理論,每個人都身具“顯性”與“隱性”(或稱“影子”)人格。換言之,每人除了表現外在眾人所見之“顯性人格”外,還有個正好相反,潛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覺型”。通常,“分析型”者著重邏輯思考與客觀評斷,但是當他在強調與表現“理性”時,便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細膩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壓抑到潛意識深處,變成隱性的“影子人格”。


  “顯性人格”的形成與先天因素有極大的關係,但也受到後天因素的影響。例如,男性成長過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於色”,“好漢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壓抑到潛意識中變成“影子人格”。


  當先天人格成份中“陽剛”“分析”特性較強的男孩去念理工,畢業後又在要求一絲不苟,毫無變通的環境中工作(例如美國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而身具“陰柔”“感性”特質的女孩去念人文,學成後又在文藝界工作,此時男女先天加上後天的差異就變得更大了。


 


急驚風與慢郎中


 


  上帝是最有幽默感的,就像祂在自然界中創造磁鐵“異性相吸”的現象,研究人間愛情關係時,我們也常見“急驚風”與“慢郎中”,“外向”者與“內向”者,“活潑的”與“穩重的”,“分析型”與“感性型”之間,彼此強烈相吸的現象。


  當一個人遇見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異性時,心中常會有歡喜雀躍的感覺,因為對方彰顯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潛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質。例如,當“分析型”的男性與“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時,彼此常會充滿新鮮歡愉。她豐盈流暢的情意,往往會挑動他長久壓抑心底感性部份的人格。與她在一起時,他那被深埋陰暗地窖的“影子人格”開始見到陽光,感受一股從外注入,活潑新鮮的生命力,使他深受吸引,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受桎梏的心靈,頓時得以自由釋放。這個異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線生命契機,使自己塵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見天日,得到露水滋潤,與自己“顯性人格”整合,發展出一個較完全,較成熟人格之過程,我把它稱為“完整之我”的追尋。


  人要發展出一個“完整之我”是個非常艱巨,要付上慘痛代價的過程,所以慈愛又幽默的上帝就讓這些異性相吸,一見鍾情的男女在蜜月期中,先預嘗了愛情天堂的甜蜜滋味,然後才讓他們閉著眼睛心甘情願地進入“磨合期”,在艱苦的“曠野”之中,讓兩人彼此在個性上“鐵杵磨成繡花針”,繼續發展“完整之我”。


  在磨合期中,過去對方最吸引你的特質,現在卻成為讓你最受不了之處。過去你欣賞他的沉靜,理智,現在卻是沈默愚昧,不解風情。過去愛他的自信果斷給你安全感,現在卻成了自我中心,事事都要主宰。如果正好相反,過去女方愛上的是他的細膩溫柔,那麼進入磨合期中,她很可能就要抱怨他缺乏男子氣概。同理,如果過去男方被她的情感豐盈,活潑伶俐所吸引,現在就巴不得她停止“歇斯底里”,嘮叨不停。在蜜月期中,人人都以為找到了完美的夢中人,在磨合期中卻發覺自己過去瞎了眼才會愛上這個物件。


  在磨合期中,我們都想努力改造對方,要對方變得完美,像自己心中所訂之“理想形象”(Imago)一樣,這是親密關係中痛苦最大的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ther 的頭像
    Esther

    Esther心靈花園部落格

    Est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