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申《妙音送長風》耶穌聖體聖血節
開始解釋今天的福音之前,讓我們先說明一下有關禮儀年的一些常識。禮儀年的常年期並不特殊地紀念救恩史中基督的任何奧跡,教會在這個禮儀階段中,只是體驗自己日常生活裏的天主救恩。教會是救恩的團體,她在體驗救恩時,更加認識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行動、自己的特質、自己的使命。所以常年期可以稱為教會自我發現時期。
每年的常年期常是分割為兩段,中間便是四旬期與復活期。我們今年在四旬期之前,舉行了六個星期的常年期;自前一個主日聖神降臨節以來,我們結束了復活期,現在又重新舉行常年期。也可以說再次接觸教會的奧跡。



今天福音記載了五餅二魚的奇跡。這個奇跡一方面叫我們回想起舊約時代以色列民族在荒野中四十年旅途中,沒有餅吃,於是與他們同在的天主自天降下瑪納,作為他們的食糧。另一方面,增餅奇跡也是準備耶穌在晚餐廳中建立的聖體、聖事,成為旅途中的教會,走向永恆天國的精神食糧。不過天降瑪納怎樣能與基督的體血相比呢?



現在讓我們從路加福音中的五餅二魚奇跡,直接翻到晚餐廳,看看教會生命中的聖體聖事。福音說:「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晚餐以後,耶穌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為你們流出的血而立的新約』。」這短短的記載,告訴了我們聖體聖事是主基督祭獻、宴席、以及新的盟約。
其實在人類日常生命中,餅與酒是最普通的,然而又是最為重要的生活用品;一方面是天主賞賜的禮物,另一方面也是大地與人類勞苦的產物。不只如此,餅與酒也是人類宗教生命中,往往用來作為構成天人交往的寶貴祭品;耶穌基督便是把人類日常生活以及宗教生活中的餅酒,用來表達在吔之內天父與人類之間的救恩奧跡。



首先,祂說餅是為人類捨棄的身體,酒是為人類流出的血。這說明晚餐廳中耶穌提前在宗徒中間,通過餅與酒的禮品,向天主聖父奉上了十字架上的祭獻。祂的一生為了完成天父派遣的使命;祂宣講天國來臨,報告人類作為天主子女的自由、平等,蒙受冤肴,彼此相愛;十字架上,祂為了堅持自己的使命,而服從到死。祂捨棄的身體和流出的血,真是最最完美的祭獻。祂要代表教會的宗徒,為紀念祂舉行此禮。這表示在聖體中,基督的祭獻臨在於教會,邀請教會以自己的生活參與祂的祭獻。
其次,聖體聖事也是主基督的宴席,如同餅與酒是一般宴席中的食糧與飲料;現在基督以自己的身體與血,作為主的宴席的食糧與飲料,因而聖體聖事不只表示教會與基督的合而為一,同時也是基督信徒之間的合而為一。甚至我們應當說,在聖體聖事中,教會的團體性充分地表達了出來;信者在同一基督內,成為一個身體。最後,耶穌在晚餐廳中指出祂流的血立了新的盟約,這針對梅瑟時代舊的盟約而說的。以色列民旅出離了埃及,天主在荒野中同他們訂了盟約,從此天主是他們的主,他們是天主的子民。訂立盟約的儀式是以牛犢的血,一半酒在祭壇上,一半酒在百姓身上。現在,因了耶穌為了人類所流的血,也是為了服從天主所流的血,訂立了天人之間的新約。教會便是接受基督流血而訂立的新約天主子民。



由此可見,聖體聖事與教會的密切關係;教會在紀念基督而舉行聖體聖事時,參與基督的祭獻;分享基督的宴席;體驗自己是新約天主子民;在聖體聖事中,教會的豐富生命充份地顯揚了出來。
吳智勳《和平綸音》信仰的高峰聖體聖事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泉源與高峰」(《教會憲章》11),也集信仰的大成。每當神父祝聖了聖體聖血後,大家一同歡呼歌頌:「基督,我們傳報你的聖死,我們歌頌你的復活,我們期待你光榮地來臨。」這幾句話表達了基督徒最高的德行:愛德、信德和望德。讓我們對這幾句話作反省。



「我們傳報你的聖死」:人類對死亡一向感到哀傷,不願多提,但為甚麼整個教會孜孜不倦的宣揚基督的死?這是因為基督的死是愛德最高的表示,祂自己說過:「沒有比為朋友死更大的愛情」(若十五13)耶穌所講愛的道理,總不及祂在十字架上的犧牲那麼震撼人。一位母親在一宗交通意外中,以身體保護女兒而被車輛撞倒死亡,那女兒大概不需要人告訴她,她的母親多麼愛她,死亡就是愛最佳的說明。我們傳報基督的聖死時,其實是在宣揚基督無盡的愛。



「我們歌頌你的復活」:基督的復活是信仰的根基,基督徒必先相信基督的復活,才能相信基督活於聖體內,成為我們的生命之糧。聖體聖事時常挑戰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要相信復活的基督活在聖體內。相信基督的話充滿智慧,相信祂是個有愛心的人並不困難,非基督徒也能做到。但相信祂仍活著,特別活於聖體內,作我們的食糧,就非要有極大的信德不可。歌頌基督的復活其實也是對信德的歌頌。
「我們期待你光榮地來臨」:耶穌曾說過會和我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世界的終結。基督臨在於聖事內,臨在於基督徒的生活中,當然還有最後末日的來臨。基督徒時常懷著望德,期待基督許諾的實現;不管環境如何惡劣,總懷著希望去生活,因為基督會以不同的形式來臨。



讓我們再拿第一句「我們傳報你的聖死」來作進一步的反省。我們主日參加感恩祭,傳統稱為彌撒;但不論用那一個稱呼,都是指擘餅禮。聖經多次記載,早期基督徒「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二42),擘餅就是整件聖事最重要的一環。擘餅自然是重複耶穌的聖事性的行動。耶穌擘餅就是擘開自己,是指自己的死亡與犧牲。擘開意味著毀壞或死亡之意,衣服擘開是爛了,人被擘開指受傷或死亡,朋友間「擘面」是友誼的死亡。聖保祿說:「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十一26)擘餅禮提醒我們基督的愛,祂服從天父的旨意,為人擘開了自己,好使人分享祂的生命。祂要求門徒「每次舉行這事,為紀念我」。所謂「紀念我」,就是紀念祂為人擘開自己,豐富了別人的生命,這也是「傳報祂的聖死」的意思。基督擘開自己,祂的恩寵圓滿地滿足人的需要,福音提到剩下十二籃碎塊就有這個意思。



今天感恩祭中「擘開」的行動可能不太明顯,但我們領聖體時,不應忘記擘餅對我們的要求。基督為我們擘開了自己,為了回報祂的愛,我們也應擘開自己,好能豐富別人的生命。每一個愛的犧牲,別人都會受益;擘開自己,就是對天主最佳的奉獻。
聖地有一間稱為「耶穌增餅堂」的聖堂,相傳是耶穌顯五餅二魚奇跡的地點。祭台的地面有一幅著名的磚畫,畫中只有四餅二魚,理由大概是第五個餅是在祭台上,或者是挑戰信友奉獻自己,甘願為基督擘開自己,成為第五個餅。



我們傳報基督的聖死,就是宣揚祂的愛,如果我們能以擘開自己的生活配合,我們所宣講的才有感染力及說服力。當然,我們先讓基督擘開的身體滋養我們,我們才有足夠的動機與力量去擘開自己,豐富別人的生命。



蔡惠民《天國驛站》模仿人的猴子
有個人養了一隻猴子,這隻猴子喜歡模仿人的動作。牠常看見主人用蒼蠅拍打蒼蠅,就牢牢記住這個動作。一天,主人正在午睡,有一隻蒼蠅飛來停在主人的鼻尖上。於是,猴子立刻拿了一根棍子,大力地往主人的鼻子打過去。蒼蠅沒有打到,卻把主人的鼻子打得皮破血流。



***********************************************************
保祿曾經記載,主耶穌在祂被交付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分給祂的門徒,對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的,你們應這樣做來紀念我。」(格前十一24)究竟「這樣做」是甚麼意思呢?耶穌是否要求門徒不斷重演祂的最後晚餐來紀念祂?耶穌的確有此意,不過,祂眼中的最後晚餐不單是一個宗教儀式,更加是一個生活的祭獻,是祂一生為實現天國而付出的高峰與總結。
耶穌清楚自己的使命,就是被派遣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路四18)為實現先知預言的天國,祂不辭勞苦,面對死亡也不退縮,最後慷慨地付出自己的生命作代價。因此,耶穌要求為紀念祂而舉起的餅和酒,是一個與人分施生命的標記。一個女孩子在婚前檢查的時候,發現自己患上癌症,醫生估計大概活不到一年。女孩子為免拖累自己的男朋友,要求取消婚禮,但男朋友告訴她,無論她的身體狀況怎樣,都不會動搖他的愛。結果,婚禮如期進行。婚後的十六年裡,這位太太雖然一直受到病痛纏繞,但她在丈夫悉心的愛護下,順利誕下四個孩子。最後,她的癌症進入末期。當神父到醫院探望她的時候,發現她很平靜,沒有為自己的病而憂心,反而掛慮丈夫和孩子日後的生活。在病人的要求下,神父在病房為她一家舉行了感恩祭。當神父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的,你們應這樣做來紀念我」,他看見不是手中的聦餅,而是躺在眼前虛弱的軀體。第二天,這位太太便在家人陪伴下安然離去。
在追思禮儀中,神父以餅比作她的一生。她自小便領洗,後來又認識了一位愛護她的丈夫,她的生命就像耶穌所拿起和祝福的。雖然纏繞的疾病使這塊餅擘開,甚至心力交瘁,但也是受舉揚的時候。最後,死亡總結了她一生對家人、朋友的付出。她好像離家人而去,事實上,她以自己身體,養活了其他人的生命。



因此,教堂內舉行的感恩祭,只是最後晚餐的標記,拿起的餅其實是一個為治療心靈破碎、為修和人際分裂、為抗衡社會不義、為建立持久和平而犧牲的生命,耶穌希望我們這樣做來紀念祂。沒有甘願為天國的實現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擘開的餅和傾流的酒也不是真實的紀念。
耶穌要求門徒以最後晚餐紀念祂,目的不是長留在門徒的記憶裡,為使自己的光榮永留人間。增餅的故事讓我們明白,紀念耶穌其實是讓我們的生命結合祂的生命。面對著光是男人已有五千的群眾,門徒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無論怎樣也不可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不過,耶穌拿起門徒僅有的,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分給眾人。最後,眾人吃飽了,還剩下十二筐。同樣,相對於世界的沮喪、不義和破碎,無論基督徒怎樣努力,也只不過是杯水車薪。不過,在感恩祭中,耶穌拿起我們奉獻的餅,祝謝了,擘開,然後遞給我們,叫我們與世界分享。經過耶穌祝福的餅,不再是一個平平無奇的生命,而是一個可以影響社會,改變世界的生命。我們紀念耶穌,結果是耶穌使我們與祂結合。



紀念耶穌,就是重演祂的生命,繼續實現祂的天國,相信一切枷鎖將會得到解除、一切桎梏將會得到釋放、一切破碎將會得到復合。不幸地,不少人仍誤解耶穌要求的紀念,將感恩祭視作避難所,以為彌撒奉獻是逃避困難與傷痛最有效的祈禱。耶穌邀請我們在感恩祭中獻上自己的苦難,目的不是為逃避,而是教我們面對。因為當門徒以最後晚餐來紀念祂時,就是重演祂怎樣經歷死亡到達光榮。
朝拜聖體是倒空自己的心思念慮,讓自己呈現在耶穌的門前,求祂按祂的計劃拿起自己的生命,祝福,擘開,然後分給其他人。最後在感恩中


說:「亞孟。」



《梵蒂岡電台》基督聖體聖血節
我們該滿懷喜樂之心情慶祝本節日,因為它是耶穌受難前給我們的最大禮物。
主的寬宏大量表現在今天的福音中,但更表現在記述最後晚餐的讀經二裏。取自創世紀的讀經一,更讓我們對這深邃的奧跡獲得完整的光照。
深入福音中,我們讚賞耶穌的寬宏大量。群眾跟隨他,為聆聽他的教訓,並請他治癒病患。現在天色漸暗,人們餓了。



面對這情況,門徒們給耶穌提出了一個實際而善意的解決辦法:他們認為該是遣散群眾的時候了,讓眾人到村裏去尋找食物和住宿。



耶穌卻提出全然不同的解決方法;他對門徒們說:「你們給他們吃的吧!」
門徒們提醒耶穌,不可能為這麼多人找到足夠的食物:他們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而已。耶穌下令:「叫他們分組坐下,五十人一組」。之後,他拿起那點可支用的食物,與在天之父往來--望著天,祝福了……,就這樣為增餅開路。於是他擘開五個餅,遞給門徒,叫他們分給眾人。眾人遂都能吃飽。
這奇跡彰顯出耶穌的大能,同時亦顯示出他的寬宏大量。一切都來自他與父的結合:耶穌舉目望天,祝福 了,因為:「一切美好的贈與,一切完善的恩賜,都是從上,從光明之父降下來的」,誠如雅各伯所說。耶穌常在感恩和孝愛之情中與父結合為一,因此他能行奇跡。



這故事,事實上是個寓言故事,為宣告另一個增餅的奇跡:那聖體的餅,是耶穌聖心寬宏大量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表示。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這樣做,為紀念我」(路二十二,19 和格前十一,24)就為聖體聖事中的增餅開了路 。



在讀經二裡,保祿宗徒給我們敘述最後晚餐中建立聖體聖事。
這篇經文一開始就提及:「主耶穌在他被出賣的那一夜…」,這使我們記起耶穌是在痛苦、不正義的情況中建立聖體聖事。他知道自己被出賣了。我們從福音中得知他已清楚宣佈:「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與我同席的要出賣我 。」(谷十四,18)
現在,由於明白他的一切苦難是背叛的後果,他勢必要忍受極大的痛苦和屈辱,耶穌就提前予以接受,視為完全獻出自己的機會。換句話說,他提前接受破裂的元素(被叛,痛苦,死亡),以便把它轉化成盟約的元素。因而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



這是一個特殊的轉化,將耶穌聖心的寬宏大量十足的表現出來 。他能夠利用最為對立的和痛苦的環境,達到愛的最高點。獻出自己的體與血是愛的極致,我們不可能全然理解。
當我們領聖體時,我們接受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所顯示的同一愛的動力。所以我們也該當有能力將不正義,屈辱和相反愛德的事化為獲得愛的勝利的機會,與基督合而為一。
聖體聖事的目的,在引領我們進入愛的王國,使我們有能力戰勝任何不利的情況,即便是那些最不合道義,最痛苦和屈辱的情況。如果我們在聖體聖事奧跡中與耶穌結合,他的喜樂必存留在我們心中。
讀經一則給了我們一個互補的光照。它講述撒冷王默基瑟德贈送餅和酒的故事。這個創世紀的故事與聖體聖事的建立有著一個關係;耶穌在建立聖體聖事時,也奉獻餅和酒。



在這故事中,還可以看出另一個特點:默基瑟德是至高天主的司祭。若把這個要素與聖體的建立放在一起來看,我們便可明白耶穌在最後晚餐表現的猶如司祭。
事實上他奉獻作了犧牲,作了一個最完美的犧牲。他接受了他的體和血成為祭獻,為將天主的愛傳播於整個世界,為了戰勝死亡、罪惡,並給所有的人朝著同一方向勝利前進的可能性。
耶穌的犧牲是曾經有過的最完美的犧牲。宰殺祭獻的動物是不完美的犧牲,因為動物沒有意識。一個動物被殺,當然給他的主人帶來損失,從這方面看,可以說是「犧牲」;但從作為與天主之間之中介的觀點來看,它沒有任何真正的價值。
反之,基督的祭獻有仲介及建立新盟約的真正價值。他以一種不可超越的方式使我們與天主並與弟兄們建立關係。



主的這個美妙恩賜,他的這個無限慷慨的表示,我們接受在我們內。我們以感激之情接受它,同時我們也要慷慨大方。所以,不是僅消極地,還要積極地領受聖體聖事。我們必須接受聖體的動力,為了我們的弟兄們的益處,把我們整個生命轉化成對天主的慷慨奉獻。



《賀三納》基督聖體聖血節
本主日我們舉行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這是由原來耶穌聖體和耶穌寶血兩個瞻禮合併而成的一個瞻禮。耶穌聖體瞻禮成立較早,於1247年第一次在比利時、列日舉行,是在一位奧斯定會修女儒麗安的請求下而開始慶祝的。據那位修女的傳記敘述,在1209年一次神視中,她曾看到一個發光的圓形月亮,但其中卻有一黑點;耶穌告訴她,這黑點表示在整個禮儀年的循環中,仍缺少一個敬禮聖體的慶節。耶穌寶血瞻禮於第六世紀起源於西班牙,後來傳入意大利。1847 年,教宗庇護九世由流亡中重返羅馬,為感謝基督,詔令普世教會,慶祝耶穌寶血節。
其實,無論這瞻禮的來源是怎樣,耶穌聖體聖血確是值得慶祝的信德的奧跡--天人共融的奧跡;同時,耶穌聖體與耶穌寶血是同一奧跡,應在一起慶祝。因此現行的教會禮儀已把耶穌聖體和耶穌寶血兩個瞻禮,合併為基督聖體寶血一個瞻禮,規定在天主聖三節後的星期四舉行慶祝。


(為方便信友,這瞻禮也可移於隨後的主日舉行。)
本瞻禮的彌撒讀經分甲、乙、丙三年,各有三篇讀經。今年是丙年,讀經一取自創世紀第14章第18到20節,敘述耶路撒冷王默基瑟德的祭獻,默氏既是國王又是司祭,和他所奉獻的餅酒,是耶穌和聖體聖事的預像。
讀經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1章第23到26節,是保祿宗徒講述耶穌建立聖體聖事的史實,這聖事的主要目的是為紀念基督為人流血犧牲,使人在他內與主和人共融合一(故又稱為「共融聖事」。彌撒福音取自聖路加福音第9章第11到17節。它這樣說:
那時,耶穌向群眾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那些需要醫治的人。天將要黑的時候,十二人前來,對耶穌說:「遣散群眾吧!叫他們往附近的村莊去,借宿覓食,因為這裡是荒野。」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給他們吃的吧!」他們回答說:「我們只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除非我們自己去買些食物,給這許多民眾。」當時,男子就大約有五千人。耶穌對門徒說:「叫他們五十人一組,坐下。」門徒照著做了,叫眾人坐下。耶穌就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望著天,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分給群眾。眾人吃了,而且都吃得飽飽的;又把剩下的碎屑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籃。(路9:11-17)



這次增餅的奇跡,四部福音都有記載。聖路加福音所獨有的,是說耶穌雖然躲開群眾,但一見他們跟來,就又憐憫他們神形的可憐:一面給他們宣講天國的福音;一面治好那些病人。路加在敘述奇跡時,特別彰顯出宗徒對師傅的信賴;他們雖然知道在曠野地方,為這許多人難以供應食物,但耶穌一出命令,他們即刻服從,叫百姓分伙坐下,等待耶穌的安排。他們既然以前已做過耶穌的代表,被派遣過,這一次,耶穌使門徒也參與行這奇跡:即是叫十二宗徒給百姓分配餅和魚。眾百姓吃飽後,收集了十二筐碎塊;這為他們一定有其重要性,因為藉這奇跡,他們信賴耶穌的心受到了報酬,同時也更加鞏固了。按聖若望福音的記載,耶穌願意藉著這個奇跡準備他們領受更大的奇跡,那就是後來建立的聖


體聖事(共融聖事)。
基督聖體寶血瞻禮鼓勵我們敬禮聖體聖事,並生活在其中的含義:犧牲、分享和共融。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說得好:「教會和整個世界都極其需要聖體敬禮。耶穌在他愛的聖事中等待我們,我們要不惜花費工夫,到他面前去朝拜他,去瞻仰他,向他表示我們全心信賴他,並為世人的重大罪惡做補贖。」
聖奧斯定說得好:「共融(聖體)聖事」實在是「仁愛的聖事、圓滿的標記、愛德的連繫」。
讓我們以今日的集禱經祈求說:
上主,你藉奧妙的聖體寶血的聖事,留下了你苦難的紀念;求你使我們虔誠地欽崇你聖體聖血的神聖奧跡,好能時常體驗你救恩的實效。你是天主,和天主聖父及聖神,永生永王。阿們。



主內的兄弟姐妹們,基督聖體聖血節鼓勵我們敬禮聖體。在這慶節的彌撒講道裡,我想為你們介紹我們曾經屢次播送過的《天主教教理》書中所談的「聖體敬禮」。有關聖體敬禮,先教宗保祿六世曾在《信德的奧跡》通諭中,鄭重地重申教會對於這敬禮的傳統立場。他說︰
『天主教會一向有欽崇敬拜聖體的禮儀,不僅在彌撒中,在彌撒以外,仍保持這種敬禮︰像對成聖體後的祭餅的慎重供奉,大禮舉行聖體降福,並有聖體遊行的典禮。』
教宗保祿六世還援引初期教會的幾個例子來說明。他說︰
初期教會的神長一再勸導他們的信友,要小心保存帶回家去的聖體。聖依玻理勸導信友說:「你們領受的,確實是基督的聖體,切勿輕蔑他。


」據奧力振的記載,當時的信友,有的在家裡保存聖體。雖然他們謹慎小心,萬一聖體落在地上,他們也自認為是有過失的。諾瓦先也說︰「初期教會的神長很嚴厲責備對聖體有欠恭敬的人們。按照當時的習慣,主日彌撒後可以帶聖體回家,可是,如果不立刻帶著聖體回家而去戲院,這種行為是要受到申斥的。」有人以為前一天晚上彌撒中祝聖的聖體,第二天已經沒有聖化我們的效力,對這種意見亞歷山大城之聖濟利祿斥之為糊塗想法。聖濟利祿說︰「基督是不會變化的,他的聖體也是不變的;力量、權能、和寵愛常保留在聖體內。」
教宗保祿六世補充說:
「並且我們也不可忘記,古時教友在教難中,或在曠野度隱修生活時,他們習慣每天領聖體,假使沒有神父或六品給他們送聖體,他們就親手自己送聖體。」



接著,教宗保祿六世結論說︰
「我們提到這些史實,並不意味著要改變教會現行的保存與領聖體的方式,而只是提醒大家︰教會始終保存著同一的信德。」
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十也於1980年頒布《主的宴席》手函重申教會對聖體聖事的傳統敬禮。《天主教教理》積極響應兩位教宗的訓導,提出以關聖體敬禮四項指示:
一、保持彌撒以外的聖體敬禮:
在彌撒禮儀中,我們不時屈膝或深深鞠躬,敬拜隱藏在面酒形象下的基督,同時也表示出我們對基督真在於聖體聖事中的信仰。教宗保祿六世在《信德的奧跡》通諭中說︰「天主教會一向有欽崇敬拜聖體的禮儀,不僅在彌撒中,在彌撒以外,仍保持這種敬禮︰像對成聖體後的祭餅的慎重供奉,大禮舉行聖體降福,並有聖體遊行的典禮。
二、慎重保存聖體
聖體龕原來是用為慎重保存聖體,以便在彌撒以外分送給病人,或未能親臨參與彌撒的信友。後來,教會對基督真在於聖體內的信仰有了更深的體會,便覺到有對隱藏在面酒形象下的基督靜默崇敬的必要。因此,規定聖龕應設置在教堂極尊貴莊嚴的地方;它的建 結構方式,也應著重表現基督真在聖體中的真理意識。
三、多拜聖體
基督之所以願意採用如此獨特的方式來居留在他的教會中,這是十分合乎情理的。當他將以有形的軀體離開他的親人時,他便決定留給我們他在聖事中的真在。當他即將為拯救我們甘心情願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去時,他便決定要我們不斷地紀念他對我們「愛到底」,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的愛。真的,在聖體聖事中,他就是以愛我們並且為我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者的身份,奧跡般地居留在我們中間,並藉著面酒的形象,把這種愛傳送給我們。
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說得好︰「教會和整個世界都極其需要聖體敬禮。耶穌在他的愛的聖事中等待我們。我們要不惜花費工夫到他面前去朝拜他,去瞻仰他,向他表示我們的滿心信仰,以及為世人的重大罪惡作補贖的意願。」』
四、多發信德
教宗保祿六世在《信德的奧跡》通諭中說︰「至於在這件聖事內實有基督的聖體和寶血,聖多瑪斯說︰「是不可以感官,而只應憑依天主權威的信仰來領悟。」為此,聖濟利祿註解路加福音第二十二章第十九節︰「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他說︰「不要疑慮是否當真,要以信德接受救主的話,因為他是真理,絕不欺騙人。」
一般信友也都以下面這節聖體聖歌來表示他們對基督在聖體內真在的信仰,說︰「所見所聞與所觸,對你全非真面目;祗憑我們的所聞,才能堅信非錯覺。出諸天主聖子口,我乃全部來信服;真理之言最信實,無何可比其真確。」
最後《天主教教理》結束說 :
既然是基督本人真在於祭台上的聖體聖事中,我們應當以欽崇的敬禮朝拜聖體。朝拜聖體表示知恩,是愛的標誌,是我們對救主基督所當盡的本分。


徐錦堯《主日八分半》天上自是有情痴 長留聖體待痴兒
第2834期 公教報 主曆1998年6月14日
主耶穌在被出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感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你們而捨的。你們要照樣做,來紀念我。」(格前11:23-24)
豈止「風雪夜歸」的一夜「夜」這個字在我們的腦海中,會否勾起一些特別的感覺,一種意在言外的感懷?旅行人在風雪交加之夜,急忙趕著回到溫暖的家,我們說這是「風雪夜歸人」。那是一個融和著心內的熱和身外的冷,交織著掙扎、焦急、期盼和奮鬥之夜。
文天祥在從容就義前的那天晚上,在監獄中熬夜到天明。天明前的那一刻,他在《除夜詩》中所流露的感慨是「挑燈夜未央」。這是一個長夜將盡未盡之際,呈現出來的是一個生命中有悽涼,堅忍中有悲壯之夜;我們見到一個英雄和烈士的生命已到了盡頭,卻仍企盼自己的浩然之氣能長留世間,使薪盡而仍能火傳。
愛兒要遠行了,不知何日是歸期,慈母的感受又怎樣呢?她只能用手中的線,去說盡心中的情。她在為愛兒「臨行密密縫」時,期望的是在寒風的凜冽中,愛兒能感受到遠方親娘的溫暖;而慈母縫呀縫呀的,大概也要縫到深更半夜吧?
耶穌在要離開世界前的心情是怎樣的?那又是一個甚麼樣的夜呢?
他在三年的傳教生活中,講了很多道理,但令我們讀起來特別感動的,也許要算他在「被出賣的那一夜」所說的臨別贈言了。
這一夜,耶穌講的話特別具有深意,也充滿了深情,因為過了這一夜,他就要「回歸父家」了。但他歸家的方式不只是要經歷「風雪夜歸」的艱難,更是要歷盡從容就義的壯烈。
延續生命的聖體聖事
他最後是要離開世界了,但他用了三十三年與人類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又怎樣延續和維繫呢?
慈母能做的一切,是把全部的情和愛都貫入那件衣服上。而耶穌呢,他卻想到了一個曠古絕今的方法,把自己的整個而完整的生命,都貫注在一件他自己發明的「聖事」中:「這就是我的身體,是為你們而捨的。」
這就是耶穌在若望福音中早已預示了的聖體聖事:「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若6:51)
耶穌建立了聖體聖事,他的身體為我們而捨,血為我們而流;他捨了自己的身體和寶血,是為了成為世人的食糧。
這是一個為世人而存在的耶穌,他真是一個多情的神,一個情深一片的天主。我們一向口口聲聲說要為天主而辛勞、為天主而奉獻,想不到我們的天主卻是心心念念地只顧為人而犧牲、為人而捨命。
顧炎武先生問那隻要去填平東海的精衛鳥為何這樣痴情:「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精衛鳥堅決地回答:「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我們的天主不是更痴心嗎?他這樣堅決地愛人類,我們又要怎樣對待他呢?我們也能對他情深無限、痴心一片嗎?


一粒沙《漫步福音》分享
文化差異,地域遙隔致使全球各國人民的諸多不同。歐洲人與亞洲人的區別見於生存背景,飲食愛好,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但我這裡想要強調的是他們各自對《聖經》理解的不同。
兩年前在我的必修課欄目內有一門課是《基督論》。那位教授是來自比利時的一位神父。他是很典型的提倡《基督論》必定人性化的激進主義者。他的基督論的課程題目是《納匝肋的耶穌》,亦即《基督論》從歷史中的耶穌此人開始。就在這位神父身上以及他講的課上我真正看到了我們亞洲人與歐洲人對《聖經》認識和理解的差別。對於耶穌基督有著同一的信仰,但始終存在著某些層面上的不同。開始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聖經》中五餅二魚的奇跡也是由於這位神父的課的啟發。



從五餅二魚到飽飫五千人的餅和魚
我們大多數的亞洲人相信,五餅二魚確實是耶穌顯得增餅增魚事跡——從僅有的五個餅和兩條魚增加到諾大數目的餅和魚乃至使五千人飽飫;而在決大多數歐洲人的理解中卻不如此。他們認為耶穌以五餅二魚飽飫五千人的奇跡是分享的結果。解釋如下:當時前往耶穌那裡聽道及尋求治癒的人們來自不同的地方,遠近皆有。他們既然計劃著要長時間聆聽耶穌講道,應該是為自己備有食物而來的。由於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種類大都相同,餅和魚慣常是他們外出容易攜帶的乾糧。可是由於當時人們未能走出自私心理,彼此分享並不是他們已有和喜歡有的概念。耶穌的奇跡在這裡是通過他宣講天國的道理,又親自讓宗徒們將他們僅有的五餅二魚拿出來和他們一大群聽眾分食,感化了他們冰冷且自私的心,使他們紛紛將自己的乾糧獻上,喜樂地與周邊的那些因耶穌之名而皆成兄妹的人們分享,彼此品嚐著各家的餅和魚。當然,好多人為自己攜帶了富足有餘的那一份,如此,呈現出人人飽飫而且剩餘十二筐的情景。這對於當時的人們確實是一個奇跡,因為耶穌的言傳身教使他們的內心起了變化,能夠無私地彼此分享為他們是一種生命價值觀的激進跨越。



彼此分享是內心昇華的標誌
作為天主子,耶穌的能力當然不可限量。如果從我們亞洲人的信仰觀念出發來理解這段聖經,耶穌以自己的行動來完成增餅奇事為他不算什麼。說耶穌同情群眾的飢餓之苦為他們以增餅方式提供食物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信仰是天人之間的事,是天人之間的互動,並非只有神的主動。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個人很欣賞將「分享」這個主題加入耶穌增餅奇跡當中,因為這樣更能表達耶穌奇跡的超卓意義,就是借助耶穌的宣講和行為,促使他們的內心得以昇華,而使信仰的內涵更加圓滿。
好幾年以前,我曾在《信德報》上發表過一片小短文,題目為《分享快樂是快樂的加倍,分享痛苦是痛苦的減半》。我已不記得詳細內容,但我一直記得這個題目。因為分享能使人內心得享所需之安慰,使生命愈加變富裕。我相信分享在自己和他人生命中的威力,我也在生活中經常如此反覆告訴自己。每當我看到別人因獲得分享臉上流露出微笑時,同時我個人嘗到或大或小的與人分享的喜樂後,我把它定義成為內心的一種昇華;我也總是很欣慰地告訴自己「再接再厲」。我相信您也做著同樣的事!


  
結語
我們的生命本身就是分享。我們分享著天主內造化救贖的恩賜。信仰要求我們人類遲鈍的心轉化為柔和溫熱的心;要求我們將我們所信的與我們內在的人生價值觀聯繫起來;更要求我們的信仰本身與我們自身內在的轉化相輔相成。耶穌當年的宣講和五餅二魚的給與使群眾的內心倍受觸動而彼此無私分享。它象徵著人們內心地積極轉化。生命要延續,分享也要延續。不曉得如今的基督徒,包括你我,是否借五餅二魚這個奇跡的彰顯,更能在生活中延續分享的美德。換句話說,「分享」這個詞在我們教會中用得很頻繁,希望化為行為的這個詞會更頻繁地在我們基督徒身上實行出來。



寒爐《主日聖言》日用的食糧
【讀經一】按照默基瑟德的品位
紀元前大約一千六百年間,近東一帶,發生了種族戰爭。亞巴郎的侄兒羅特,就在這場戰事中淪為俘虜。亞巴郎於是率領部下奮勇營救,雖然以寡敵眾,猶能轉敗為勝。
在奏凱榮歸之日,撒冷(即後來易名為耶路撒冷)的祭司兼君王默基瑟德,帶了餅和酒出來,向亞巴郎的上主祝謝。默基瑟德的出現,在聖經上,僅此一次。聖詠第一百一十篇卻用了這個典故。甚至後來保祿在致希伯來人書中,也引用這一事實來闡明默基瑟德的司祭及君王職,是基督司祭君王職的縮影。在早期的基督徒心目中,默基瑟德所獻上的餅和酒,跟他們所舉行的感恩祭建立了聯想的關係。往後的廿個世紀以來,教會聖秩的按立,也認為是依照默基瑟德的司祭兼君王的品位的。



【讀經二】基督聖體聖血
這段經文是有關感恩聖祭的最古文獻。保祿指出:這感恩祭是他由主所領受的,他把它來傳給格林多的信友,又囑咐他們世世代代的接傳下去。保祿又提醒信友們:感恩祭是與主的聖死相聯的。我們每次吃這餅,飲這杯,就是宣告主的死亡,直到主再來。這段經文,在梵二禮儀改革中,也促使教會恢復當初兼領聖體聖血的傳統習慣。理由只是當初基督這樣做,我們現在也依照來做。同時,這復古運動也從今天慶祝的「基督聖體聖血節」表達出來。



【福音】鳴鐘討食
下面是一則「天鵝鳴鐘討食」的故事。
話說在英國威爾斯有一座古堡,古堡的四周都挖了闊而深的護城河。護城河顧名思義是用來防敵的。不過,那只限於當年槍炮尚未發明的時代。到了今天,護城河的作用,由防敵變成美化環境了。試想,三五成群的白天鵝,在平靜碧綠的河水上「逍遙遊」,這是祥和的景色,看了令人心曠神怡。古堡的護城河上,就飼養著一群白天鵝,而且飼養的方法也很獨特。一根長長的繩索,從古堡高高的門樓處,直垂到護城河的水面上。每當那些天鵝需要「開餐」的時候,便啣著繩索拉幾下,樓門上的小鈴響了,廚師便提著一籃麵包出來餵天鵝。
許多年前,一位古堡的女傭,耐心地訓練天鵝「鳴鐘討食」的技能。從此,天鵝們也一代傳一代的把這技能傳了下來。
正如上主照顧空中的飛鳥,照顧護城河上的天鵝,祂豈會不照顧我們呢?我們每天都拉動祈禱的繩索,響出「求您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這禱聲說是二重聲更貼切。一重聲是討「養生的飲食」﹔二重聲是討「活靈的神糧」。上主必定樂意俯聽。



《輔神禮儀中心》基督聖體聖血節
背景
在感恩禮之外的「聖體敬禮」,促成了「基督聖體聖血節」的制訂。
這個慶節,最早出現於1247年的比利時。直到1264年,才被納入教會的禮儀年中。當時,教宗邀請聖多瑪斯編定禮儀專用經文,三端主禮禱文,非常契合他在「神學集成」(Summa Theologica)中提出的聖體聖事的三個重要幅度及意義:
就過去而言:聖體聖事重現了基督十字架的苦難和祭獻。所以,「集禱經」中說:「主基督,禰藉禰神妙的聖體聖事,留下了禰苦難的紀念;……」(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通常,祈禱的對象是天主,但在這裡,是直接向主基督祈禱)就現在而言:聖體聖事促成「人和天」,以及「人和人」的合一共融。所以,在「獻禮經」中說:「我們奉獻餅、酒為禮品,乃是教會和平、統一的象徵;求禰恩賜你的教會和平與統一」。
就未來而言:聖體聖事讓我們預嚐了天國的聖筵。所以,「領聖體後經」中說:「我們剛才領受了禰聖子的聖體聖血,這正是永遠福分的開端;但願我們永遠分享禰的天主性」。
要注意的是:這個節日,是同時慶祝基督的「聖體」和「聖血」,兩者沒有輕重,也不可分開。在「集禱經」,尤其是「領聖體後經」中,清楚指出「聖體聖血」。所以,今天的禮儀中,最好是每一位參禮者,都共領聖體聖血。(註:感恩禮中兼領聖體聖血的說明,請看本網站羅國輝神父「論感恩聖事中兼領聖體聖血」一文)
「基督聖體聖血節」,可以和「主的晚餐」互相呼應。只是因為「主的晚餐」是在「逾越節三日慶」的框架中慶祝,接下來是基督的受難與死亡,所以,在基督復活以前,似是不宜大肆慶祝。但是,在「基督聖體聖血節」,卻可以全心歡喜的慶祝、禮讚為我們犧牲,又化為我們生命之糧的「基督聖體聖」。
在有些地方,「基督聖體聖血節」是主日慶祝,也有些地方,是在「聖三主日」後的週四慶祝。
聖體遊行雖然訂立和推廣「基督聖體聖血節」的三位教宗從來沒有提出要在今天作「聖體遊行」,但大約在十三世紀末的德國,已有聖體遊行之舉。而這習慣,在十四、五世紀逐漸流行,但直到1820年,羅馬教廷才批准「聖體遊行」的熱心善工。
以往,天主教法典(1291號)中規定,「基督聖體聖血節」感恩禮之後,要隆重舉行「聖體遊行」,除非有特殊情況才得免除。但是1983年修訂的法典(944號)中,已經彈性處理此一問題,只宣稱如果教區主教認為可行,可在街道上舉行聖體遊行,尤其是在「基督聖體聖血節」,最為合適。
「聖體遊行」的目的,是為了公開宣示對聖體的信德和敬愛。目前,有些教區還是年年舉行「聖體遊行」,像台灣的台北教區,常常在「聖體聖血節」,由陽明山和石牌兩個「聖體堂」來主辦「聖體遊行」,參加者眾。若是有些教區無法舉行「聖體遊行」,最好也有其他一些「敬禮聖體」的行動。
今年,台灣地方教會將舉行全國和各教區的「聖體大會」,盼望各位天主子民,能踴躍參與。



讀經一
讀經一選用了創世紀中,亞巴郎戰勝之後凱旋而歸時,耶路撒冷王默基瑟德以餅酒相迎的故事。
默基瑟德,在聖經中只有三處提及:創14:18-20;詠109:4;希7:1-10。但是,卻十分重要。因為創世紀中,稱他為「至高者天主的司祭」;在希伯來書中,以他作為基督的預像,因為他的名字,有「正義之王」之意,他也是「撒冷之王」,意即「和平之王」。並且,他和基督一樣,是君王又是司祭。聖詠109篇也說:你按照默基瑟德的品位,永為司祭。
至於默基瑟德帶來的餅酒作用如何,多半學者認為是為祭獻之用。於是,默基瑟德的祭獻,成了基督祭獻的預像。因此,在義大利北邊的拉文納(Ravenna)城中拜占庭式的聖維他(St. Vitale)聖殿中,祭臺旁的牆上,就有一幅默基瑟德的祭獻圖,和祭臺上基督聖體聖血的祭獻,互相輝映。是新約與舊約、也是昔日與今日的映照。



讀經二
讀經二,選自格林多前書,這和三部對觀福音一樣,是基督建立聖體聖血聖事的紀事本末。耶穌預示了第二天祂在加爾瓦略山上被釘十字架的


意義:
祂的體血,是為我們犧牲;
祂是以生命,和人訂立新的盟約;
祂也要求世世代代的門徒們「要這樣作,來紀念我」。
所以,自此以降,基督徒都照樣作,來紀念主基督的救贖之恩。而「照樣作」,不僅是舉行感恩禮,更是在生活中,不斷為別人犧牲自己,將生命分享給別人,正如同基督為我們所做的一樣。我們遵守、踐履基督用生命和我們訂立的新的愛的盟約。



繼抒詠
繼抒詠始於十世紀,在十二世紀的極盛時期,竟有五千首之多!特例騰大公會議之後,大量刪減,只保留復活節和聖神降臨節的繼抒詠是一定要詠唱或誦讀,而基督聖體聖血節和痛苦聖母節(九月十五日)的繼抒詠,則是自由選用。
基督聖體聖血節,有25節繼抒詠,是聖多瑪斯優美的詩體創作,可以自由選擇誦讀(詠唱)或不誦讀(詠唱),或是只誦讀(詠唱)其中一部分(由21節起)。內容主要是歡欣詠讚耶穌聖體聖血的緣起、意義、神學和信理。
如果,在這個慶節,我們歡喜的、慢慢的,詠唱或誦讀全部的繼抒詠,再一次體驗基督全然的犧牲、在聖體聖血中蘊含的無限大愛與救恩、我們領受基督聖體聖血的意義,並將與聖體聖血相融的生命奉獻出來,以及期待天國的聖筵,是多麼美好啊!



福音
福音,選讀的是路加福音中記載的五餅二魚的奇蹟。這個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增餅奇蹟,是聖體聖血聖事的預像。
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他也不斷用言語、愛德行動,來宣講真理和生命,並引導人走上他永恆的道路。於是,許多人被他吸引,在荒野聽他講道,直至日落西山,亦不覺其晚。門徒們不得不考慮吃飯問題,向耶穌獻的計是遣散群眾,各自覓食。但耶穌的想法不同,他常對跟隨他的人負責到底。於是,他以五餅二魚,不可思議地飽飫了五千以上的群眾,甚且還有剩餘。
昔日的五餅二魚,就是今天聖體聖血的預表。昔日,耶穌舉起五餅二魚,望天、祝福,擘開,交給門徒,餵養眾人。今天,在感恩禮中,耶穌的體血被舉起,在感恩中被祭獻、然後擘開,分享給眾人食用,以與基督真正的血肉生命共融。而這樣的餵養,永無窮盡!
反省與實踐
耶穌來到人間,毫不保留的祭獻生命,來餵養世人。身為基督徒,我們常分享基督的體血,是不是效法基督的精神,常把自己分施給別人,使自己成為餵養別人的食糧?
耶穌是大司祭,也是君王。他一次而永遠的為了救贖人的罪,祭獻了自己。今天的感恩禮,就是涵攝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幅度,來「紀念」基督十字架及聖體聖血的奧蹟。每一次,我參與感恩禮時,是否意識到我正偕同基督一起祭獻自己?
禮儀中的祭獻,和生活中的祭獻,密不可分。我在生活中,也不斷在大小事上,自我犧牲,為人設想嗎?



信友禱文
請為聖教會祈禱。耶穌曾經一次而永遠地,以大司祭的身分,為我們祭獻了自己,並以他的體血,和我們訂立愛的新盟約。祈求仁慈的天父,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能夠學習基督,忠誠的信守這個盟約。
請為世界和平祈禱。基督為人間帶來正義、和平和愛。在世局動盪,社會不安的情況下,讓我們實踐教宗的呼籲,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成為締造和平的使者。
請為生活中有所匱乏的人祈禱。曾經,因為有人獻出僅有的五餅二魚,所以耶穌能據此飽飫所有需要的人。祈求天主感動生活豐足的人,獻出所有,經由天主的降福,能夠溫暖答覆生活匱乏者的需要。
周淑芳分享:兩種味道
我出生於公教家庭。甫出生後,媽媽便抱我領受洗禮。我當時無知,並未感受到作為天主子女的喜悅。每個主日,我如常跟媽媽上教堂。日漸長大,對媽媽於彌撒中領的聖體充滿好奇,常心裡想:這東西好吃嗎?吃了會怎樣?
後來,我參加了初領聖體班,某年的聖體聖血節,我終於可以加入排隊的行列,領受聖體聖事。還記得當時心裡既驚又喜,「驚」的是不知道耶穌的體血到底是甚麼味道?領了後,我的身體不知道會產生甚麼變化?「喜」的是以往只能觀看,現在卻可以親身領受了。當聖體聖血由神父手中被放進我的口時,我頓時感受到「甜」和「辣」兩種味道。那「甜」味就好像告訴我成為天主子女是多麼幸福,並且耶穌已進入我的身體內,祂會陪伴我一起生活。當我軟弱時,祂給我鼓勵和提醒﹔跌倒時,給我扶持﹔寂寞時,給我安慰﹔灰心失意時,給我勇氣去面對考驗和困難。但是,作為基督徒,我要肩負起十字架,也許要比別人承受更多的挑戰,要付出的也許比一般人多。聖體中的「辣」味正好讓我記得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耶穌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彼此相愛,並且愛仇人,這與今日世界強調「以牙還牙」的原則簡直背道而馳。此外,耶穌要求我們與人分享,交出自己,這也與俗世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價值觀念互相違背。然而,耶穌知道只有愛與分享,才能帶給我們更豐盛的生活。於是,祂為我們建立聖體聖事,祝謝了餅酒,遞給門徒說:「你們拿去吃,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盟約的血,為你們而傾流的。」(福音)


耶穌親臨聖體中,具體地表達愛與分享,藉此支持我們跨越自私和仇恨,也像祂一樣,交出自己,活出愛,主動作分享。
對我而言,主日感恩祭成了我一周生活的加油站。每次領受耶穌體血,那「甜」與「辣」的味道依然深刻,我感到耶穌的臨在,祂陪伴我迎向新一星期的生活﹔我記起耶穌為救贖我們而犧牲自己的愛情,我只願一生勉力作耶穌的勇兵,以言以行將愛和分享的信息宣揚開去。
飛鳳分享:出於愛……
當感恩祭進入聖祭禮儀的部份,望著神父拿起餅、祝聖、擘開,再分派給我們;偶爾,我的思緒會飄到很遠,很遠……,我會想起當天耶穌與門徒共進最後晚餐的情景,也想到相隔多個世紀之後,自己有幸被挑選分領基督的體血,為這恩寵而在滿心感激!
在最後晚餐,耶穌從一盆餅中,選了當中一個餅,舉起,祝福……。那個餅,正如眾多民族中被挑作選民的以色列人,又如在新約被揀選作耶穌門徒的那群普通人;還有我這既不聰敏,也不能幹的平凡女子,竟也被揀選了!儘管以民、門徒、連同我,曾多次背棄天主,也常自以為是、衝動、無知、暴躁、又容易灰心失望……,可是,耶穌卻出於恩寵,揀選了以民、門徒,還有我!我不正是祂手中拿著的那塊餅,那要被祝福的餅嗎?



餅被祝福變成耶穌的身體,我也因耶穌的祝福變得尊貴,成為祂的肢體!於是,我再不能像以前一樣,喜歡怎樣做便怎樣做,我有責任要保持耶穌肢體的純潔。面對各種的誘惑時,我會反覆細想:我要固執於自己的看法,抑或選取天父所喜悅的回應?即使如此,我還不是每次都能戰勝自己,也常一再跌倒!想起沒有好好善用天主的恩寵,想起令耶穌的肢體被玷污,我常心裡難過,一再決志改過自新!
耶穌擘開被祝福的餅,讓人人都能分享。祂藉此讓我明白:祝福的恩寵不是為我個人獨享的,卻是要與所有接觸我的人分沾的。耶穌邀請我打破個人的自私,祂願意我以說話和行動,將愛的信息帶給每個接觸到的人。祂邀請我善用祂賞賜的恩寵,為別人帶來祝福。生活也許有困苦的時候,但耶穌已祝福了我!祂自會給我能力去應付考驗和挑戰!我,只須學習信賴天主,交出自己,與人共享耶穌!
今天的福音記載耶穌施行「五餅二魚」的奇跡,結果食物被分了,還剩下十二籃碎塊。整個奇跡最吸引我的,正是食物被分以後,剩下更多!或許,這奇跡要讓我們明白:當我們樂意與人分享基督的恩寵,甚至為別人交出自己的生命時,我們除了給別人帶來祝福外,我們的的生命也會變得豐盈!
主耶穌,謝謝您出於愛,揀選了我,祝福了我,讓我有機會和別人分享您賞賜的恩寵,且讓我在不經不覺間,生命日漸豐盈。求您讓我終生作您愛情的工具,把您交給別人,也為別人交出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ther 的頭像
    Esther

    Esther心靈花園部落格

    Est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