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用網址http://www.ttcs.org.tw/~church/23.2/15.htm


聖方濟的貧窮神學



劉錦昌


(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碩士,台南神學院註冊組長,哲學、系統神學講師)


 



前 言



 


法國當代哲學家P. Ricoeur曾說過:「使所有敵意化作弟兄般的關係,是在上主的受造物內之合一」,若以這一句話來反思十三世紀基督教會的聖人亞西西的方濟(聖法蘭西斯,1182-1226)其奧妙的一生,以及他那麼真心地想與萬物保有弟兄姊妹般之情誼,真是十分貼切;在基督宗教中,天主教會視他如寶貝稱為「五傷方濟」,在更正教會裡頭人們也經常引用他的思想與話語來彼此勉勵,而方濟最特殊之處便是他對於貧窮的主張,此一徹底對耶穌基督的跟隨形成了方濟精神之所在,本文主要即在探討方濟的貧窮神學,並從現代社會生活的角度來思索此一獻身方式的可能性;在陳述方濟本人的靈修特性與思想之後,我們藉著三位現代宗教界人物對方濟的思想反省,來呈顯方濟精神的現代意義:這三位是Leonardo Boff,Dietrich von Hildebrand,Carl Carretto,分別代表了神學界、哲學界與靈修學界的見解。


 



本論 方濟的貧窮神學



 


在J. D. Bohrer與J. M. Stoutzenberger所合編的《禱告良朋─聖法蘭西斯》的導論,一開頭便說:「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接受亞西西的法蘭西斯」,但是「法蘭西斯一向都吸引普通人而多於學者」。1法蘭西斯他的特性就是徹底獻身、服侍他人,只是這樣的態度容易被視為是瘋子、不合現實社會生活,甚至在基督徒所組成的教會內,他的作為也被排斥,他照著字面意義來詮釋福音並且服從遵行,當耶穌基督叫那位富有青年變賣一切來跟隨之時,一千多年後的方濟他真的如此而行,且以貧窮為其夫人:「神貧夫人」(Lady Poverty)。


面對貧窮應當如何,這是方濟當時他的修道團體成立之後,便一直有所爭論的問題,問題不再是否應強調貧窮這一精神,而是對貧窮應該實踐到怎樣的程度。方濟並非是主張為貧窮而貧窮,也不是以貧窮來沽名釣譽,他所行的一切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而起,為了基督對他的召叫;《福音歸程》的作者指出這是出於耶穌基督與祂的聖神。2


 



一、方濟的基督論



 


我們將依據Nguyen-Van-Khanh Norbert所著的《基督─亞西西聖方濟言論思想》,此一書中對於方濟的基督論之探討,來幫助我們了解基督論與方濟靈修及內心世界的狀況。Norbert認為方濟對基督的說明和了解上有兩種表達:


基督的圖像 主基督、「基督僕人」、創造者、救贖者、


       父的聖言、導師、智慧、光明、父的愛子、


       人類的弟兄


基督的臨在 啟示性的聖體聖事、聖言的聖事象徵


(在聖言中上主臨在)        3


此外,Norbert也指出,方濟他對於基督的認識之特點,總括可有四項:


 基督是父真實的智慧、同時是聖神的智慧


 基督是唯一具有神性與人性的上帝之子


 基督是天父在人類歷史中的奇妙工程


 基督具有宇宙性幅度 4


有關方濟的傳記,最具有權威的當屬Thomas of Celano(1185?~1260?)與St.Bonaventura(1221~1274)兩人的作品,他們不但與方濟同屬一個時代與修道院(方濟會),且作品經過謹慎的核對程序,而這兩位作者都記載方濟所領受的「五傷」,天主教人士素來均稱呼方濟為“五傷方濟”,表示他與耶穌基督生命密切相連5,而根據A. Gemelli, O. F. M.在《方濟精神》一書中指出,方濟「他能維妙維肖地師法耶穌基督」 6,不僅在精神上是唯耶穌之命是從,連生活的各方面都希望是緊隨福音,就字面意義來實踐福音的要求。一位現代研究方濟的學者指出,「方濟的悔改並非只是一個簡單的神修轉變而已,它更是一個特殊社會生活的選擇,也是使得他當時代人感到驚愕的事實」7,後來方濟會的規章裡頭也教訓說:「小兄弟的生活規則在於遵守我主耶穌基督的福音,而生活於服從,不擁有私產及貞節內」,他們認為這是屬於福音要求的層次。8方濟在他的《忠告集》裡頭提醒他的會士們,面對耶穌基督時:若「用肉眼瞻仰他時,所見的只是他的肉身,但用神目(信仰眼光)瞻仰祂時,就相信祂是上主」9。


 



二、方濟的靈性生活



 


方濟對上主的全然委身表現在他的靈修生活上,而其特點可以敘述如下:徹底貧窮、對敵人包容、與大自然合一、接受苦難、喜樂等。A. Gemelli在《方濟會靈修》中提到,方濟靈修所帶給教會的是豐富而嶄新的經驗,而整個方濟靈修的基礎是「以基督為中心」的信仰。10


Gemelli認為方濟會的靈修主要內容有:成為自由的人、貧窮(神貧)、謙虛、工作、使徒事工;這樣的靈修實際乃「效法基督」,而分開來說則是以上主以及以人為中心的靈修11:


 


           以神為中心(theocentricity)     ↓


方濟會靈修 效法基督 (成為完全自由的人)─以耶穌基督為中心


           以人為中心(anthropocentricity)  ↑


 


至於貧窮、神貧(poor in spirit),謙虛─神貧的妹妹以及與民眾一同工作,並像使徒一樣在人群之中擴展上帝國事工等,都是效法基督的成果或表現。12 方濟會的靈修所鼓勵的是往普天下傳福音,在宣揚中也賺取自己的麵包,而非強調過隱修生活,在民眾之中,度著貧窮、謙虛與宣揚上帝國的生活這是方濟與其學徒們的生活方式。筆者認為甫去世加爾各答的德蘭修女及她所創立的「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所行的一切十分符合方濟精神,而方濟與德蘭修女所度的靈修方法,就是簡單來實踐福音而已,以創造者與救贖者的光明,使受造物重新獲得其原有高貴的價值。13


J. Garrido在《方濟會生活方式》書中提到,「方濟所表現出來的是『永遠的基督徒』,他有著一些典範清楚的力量」,也就是說方濟他雖是生活在他的時代的人,卻能超越其時代,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不是充滿幻想不切實際的人,但是他一方面又是完全為上主的臨在所奪取的人,14 他的生命完全以基督為中心,為此而生活、見證;方濟所強調的貧窮、神貧的神學,應當在這樣的基督論、靈修特性脈絡下來理解,否則會產生偏差與誤解─方濟是一位充滿了愛的人。


 



三、方濟的貧窮神學



 


對方濟而言,貧窮、神貧是他的夫人;在方濟逝世七個月後,有一本拉丁文預言性的小冊子出版,書名叫《聖方濟與神貧夫人的愛情故事》,此小冊子的作者不詳(也有可能是Thomas of Celano的作品),但所發揮的顯然是方濟的思想。15 神貧夫人是誰?是方濟口中被人格化、擬人化的貧窮美德,她是至高者所揀選,一無所有,卻能教導人中悅上主,為「貧窮的基督」所熱愛、擁抱,可是卻為世人所閃避、背叛的,方濟認為神貧是來自上主的仁慈 16。


貧窮之歌 E. Leclerc指出「小窮人方濟的特殊恩典,不在於他發現了福音貧窮的奧秘,在那時代也有不少人已發現了;而是在同一時代裡,他發現了讚頌感恩的福音。對方濟而言,貧窮的福音也是讚頌的表達。方濟是位詠唱貧窮者。」17,方濟的福音貧窮觀,不只是在說苦行、棄絕萬物,他的貧窮是一首詩歌,在讚美中開始新的生活,學習基督的貧窮,與最貧窮的人接觸、聯繫並一起生活。18 這裡頭有一種奧秘、喜悅,在此當中─貧窮內與上帝之子有至深的結合,貧窮在此是具有圓滿的意義,這種貧窮的基本經驗,使得方濟強烈地生活在上主恩典的啟示內。19 在貧窮之歌的頌讚歌聲中,方濟深感自己是不配得的罪人,如此倒空自己,只以基督為唯一的滿足,貧窮不是目的而是在那裡他遇到了生命的主權問題,看清自己本貌,呈現生命至一的意義:只有基督,然後喜樂連連;這是福音重新的發現,唯有貧窮能夠引領所有人類走向生命一體,20 也是對謙虛與貧窮的基督之跟隨。21


神貧中的自由 對方濟而言,神貧是人靈的解放。但是並非以神貧來追求自由,相反的,自由是神貧之後的一個意外收穫、一項獎品,自由是與神貧相配的獎品。Gemelli指出:


耶穌基督揭示了神貧的超性價值;是聖方濟重新把它提出,並付諸實行,又用新奇而永恆的歡愉之情歌頌了它。…是為了愛基督,才愛上了它的。…方濟會靈修方法的精義…最特殊的表現,就是這種對神貧的愛:懇摯的、歡愉的愛,充滿詩情的愛,是人類有史以來,絕無僅有的愛。22


神貧是對於事物無所留戀,神貧不是在於沒有舒適的享受,或者缺乏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在內心裡頭對於世上財物所抱持的態度、使用財物的方式如何。


方濟方式的神貧並不容易效法,非以意志上之「我要」,來接受神貧的嚴格訓練,「我要」可能是屬於人文主義的自傲,以自己的力量來堅持並有內在的驕傲,如果是如此正好與方濟精神相反,方濟不以自己道德良心能實踐為滿意,神貧而來的自由,是只因為信賴上主而全然在祂的愛中,因信稱義而成聖。方濟的神貧可以下圖表示:


方濟的/第一級 放棄世物—放棄「我的」 基礎↓


神 貧 第二級 放棄自己—放棄「我」,求乞的態度


  上主之愛(內心的神貧)最大的自由—愛的擺脫  23


 


只有當愛與神貧連結之時,神貧的意義才能顯明並且不失真,沒有愛的貧窮,此貧窮是痛苦難忍的;沒有神貧,則愛常常是表面而膚淺的,愛的等級在神貧的體驗中更容易步步上升,24 E.Leclerc稱此為「流動性(流浪式)的使徒生活」,在這當中有貧窮的喜樂。25


至高的貧窮 方濟基本上認為,我們都是在世上旅途之人,所有的東西,我們只擁有暫時的借用權,一旦遇到比我們更為貧窮、需要的人時,就得將我們的東西給予這更需要的人,他並非抬舉貧窮,只是要跟隨福音的人不忘記「施捨的自由」。26為什麼貧窮對方濟來說有如此的至高重要性呢?這是他受保羅的話語所啟示,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八章9節說:「(耶穌基督)祂本來富足,卻為了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為此方濟他願意追隨福音的生活;而且關鍵是「追隨貧窮的基督,我們不是擁有貧窮,而是擁有貧窮的基督」,以基督的貧窮為我們的借鏡與基礎。27


 


        ↗基督外在的貧窮—生活上的貧窮


耶穌基督→降生為貧窮人 因此 基督徒度貧窮的生活


               →揭示教會對基督救恩的感恩


        ↘基督內在的貧窮(腓二:7):「虛己」


 


從方濟的精神來說,只有這樣的窮人,才能與聖神的恩典完全合作,也只有在內在的貧窮、神貧精神中的人,方能完全倒虛自我,「這樣貧無立錐之地的弟兄,沒有任何可以憑仗的事物,可以使他高高在上,以判官的姿態去判斷他的弟兄。他只判斷、批評、輕視自己。由此,他真能有弟兄愛,能關懷及體諒弟兄的軟弱,並以同情的心去撫慰他們」。28


虛己(kenosis)就是把在自我內不屬神的事物完全予以清除,是一種徹底的倒空,而這有賴上主的恩典,對方濟來說,「上主的恩典只能傾注在神貧人的心中」,貧窮是自我虛己的一種途徑,使得自己完全地屬於上主,這是絕對而至高的貧窮生活,也是福音的生活;在此層次上,方濟由基督外在的貧窮開始,進入基督內在的貧窮中,且我們每次更能在聖餐聖禮裡窺見基督這一謙卑虛己的方式。29


因著聖神而能度貧窮  《福音生活楷模》一書的作者提到說,方濟從悔改之後就深刻體驗到上主的神在他身內30,而方濟總是小心翼翼地面對上主之神:


方濟常留心傾聽聖神的默示,總不輕易放過聖神的探訪,他一理會到聖神的潛移默化,便即刻回答,採取適當的行動,且盡情品嚐祂的甘飴喜樂。 31


Thomas of Celano在《聖方濟傳》(下)裡頭,則更詳細地告訴我們:


聖父方濟從不忽視聖神的探訪,而讓祂空過去。幾時有了這種探視,他即予以順從;他必依隨上主的許可,盡可能長久享受上主賜與他的甘美。如果公務纏身或忙於旅行時,感到聖寵緩慢的觸動,他必一再或屢屢品嚐這極其甘美的瑪那。他在行路時,讓同伴先行,而自己則止步不動,並將新的默感轉變為一種享受,而不肯突然接受聖寵。32


《福音生活楷模》的作者也指出,當方濟做任何決定之前,他總是祈禱,求聖神光照指引,「他(方濟)充滿聖神,洋溢著聖神的神恩,酣醉在聖神內」33;在講道時,他完全信靠聖神的感召與啟示,有時因著聖神愛的火花甚至跟著手足舞蹈。34 顯然地,方濟他擁有辨別諸靈的恩賜,而且強調順從聖神並與上主之神的恩典合作,使我們內心潔淨、光明、充滿聖神的愛火,以追隨聖子耶穌基督,並仰賴恩典得以到達上主之前。35 方濟的貧窮生活見證,其力量來自於他的深度祈禱,而他的祈禱不是靠著努力學習得來,而是來自聖神的感召且順服聖神引導而進入祈禱的氣氛,這是他所得特殊的祈禱恩賜。


在方濟會的第二會規36 中規定:「至愛的弟兄們,你們要常依附著貧窮,並為了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緣故,永遠在天底下,並拒絕擁有任何事物。」,方濟心目中的基督是「貧窮的基督」(the poor Christ),為了追隨主基督,成為貧窮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而成為貧窮並非只是過所謂的簡樸生活而已,乃是成為貧窮人中的貧窮人37,自願成為至微小的一員(微末的人)。


真正神貧 方濟所處的時代,他不是唯一強調貧窮生活的人,當時的社會情境與教會生活,已經讓許多有心追求靈性生活的人士心寒,但是他們當中有人以貧窮為其手段,「以貧窮而自豪誇大,擺出一番自我清高的態度。如此,貧窮的本身反成了他們依恃的財富」,38 因此,方濟稱自己的小兄弟為微末的弟兄、至微小的一員,而不稱為貧窮弱小者。方濟在他的忠告篇裡頭提醒弟兄們,何謂真正神貧:


有許多人,注重誦經祈禱,厲行守齋刻苦;但是為了一句似乎相反他們「自我」的話,或是為了被人剝奪一件他們的東西,立刻就怨怪焦躁起來。這些便不是神貧的人,因為那真正神貧的,就惱恨自己,而愛那些掌擊他面的人。39


Esser認為,方濟將神貧也分為兩方面,即外在與內在的神貧生活:


外在的神貧--無私產 一切皆不保留,自我的期待、意志、要求等皆放棄。


內在的神貧(方濟會靈修關鍵)—-神貧並非缺理智、無頭腦。不是法利賽人的自信自義、自傲。


神貧是不自滿、不自我辯護,是倒空自己而能愛仇人 40


 



四、方濟貧窮神學的現代意義



 


下文中將以解放神學家L.Boff、德國宗教哲學家von Hildebrand(1899-1977),以及義大利天主教著名作家也是隱修士C. Carretto等,這三位現代思想家的觀點來反省方濟精神,特別是對於方濟貧窮神學的主張作一思考,到底方濟的精神、靈修方式是否仍能在今日世界具有意義?


解放神學家L. Boff的觀點


解放神學是以牧會生活作為反省對象的「新實踐神學」,乃是在福音光照下與窮人、受壓迫者站在一起的神學,41 而解放神學家L. Boff曾經寫了一本有關方濟的書—《聖方濟》42,在這本從解放神學的思考路線來談聖方濟的書中,Boff提出幾項重要的觀點:


聖方濟是對人類解放的一種模式--


聖方濟是屬於「後現代」(postmodern)的弟兄(純潔無邪、熱忱)


聖方濟是一位曾被解放、具有解放力量與自由的人


方濟貧窮神學的現代意義:


優先選擇窮人的教會觀:屬窮人所有、為了窮人、與窮人一起的教會


貧窮同樣「非人化」了富人與窮人


貧窮是罪惡、不公義,卻也能是一種德行、福音的生活方式,也是以愛來為窮人反抗其貧窮(否定性的整合能力)


對貧窮、受壓迫者的整合性解放(包括對女性的整合)


與全體上主子民(民眾)共同生活一起  43


在Boff的透視下,方濟的貧窮神學得到一種相當現代感的詮釋活力。


現代思想家D. von Hildebrand的觀點


對Hildebrand而言,方濟具有一種「出神的聖愛」,這聖愛能夠解放靈魂並開啟人的心目,使人從上主的眼光來看所有的事物,44 Hildebrand認為方濟稱所有受造物為弟兄之時,是以一種聖愛的目光深入到每一受造物之內,方濟出名的《太陽歌》,倘若不是如此則無法唱出,Hildebrand也指出「方濟則是聖人中最為貧窮者,同時亦是最熱愛神貧者」45,而方濟愛好神貧的動機是在跟隨基督:


其動機並非由於他不喜歡人們為求取良好的知識而有所攻讀,亦非因為他喜愛普通人的樸實而疑忌求學上進;方濟所以自願放棄人的學識,無論其為學術性或民眾化的,乃是為了使人更像一位乞丐,大開雙臂,以接受耶穌基督無比可擬的智慧。…方濟並不反對學識本身,更不反對教會聖師們的神學,他反對的是信賴自己的天賦和本性學識;因為他只強調師傅的話:「人如有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並強調謙虛和完全擺脫一切的精神。46


因為耶穌是貧窮的基督,所以方濟這位跟隨者渴望相似他的主並全然隸屬於祂,擺脫一切包括了棄絕學問,好使整個人在救主懷抱。本性的知識在聖神面前只是愚鈍的空話,方濟願意為耶穌成為基督的愚笨者;方濟生活方式對不同時代都有可以傳報的福音,方濟的神貧理念可打破現代世俗物質主義的幸福觀念,方濟他並非想在地上建立天國—「世俗的彌賽亞主義」,唯獨只想在耶穌的聖愛之中,「窮人成為富人,富人則成為神貧者」47,這種完全的轉化、徹底的改變而已。方濟是基督的活形象,在貧窮、謙虛方面追隨基督,方濟認為貧窮是得救成聖的捷徑,所以連在俗方濟會友也應勞動、簡樸過活。48


天主教隱修士C. Carretto的觀點


Carretto是耶穌小兄弟會的修士,他所度的是絕對靜默的祈禱生活,在《我,方濟》小書中,Carretto以第一人稱獨白的寫作方式,來介紹聖方濟的精神與靈修境界;在此書裡頭,他指出在方濟的體驗中,讓我們認識到窮人才是拯救者,因為窮人開啟方濟新的眼光,使方濟他重新站起來,窮人教育了他,他們把方濟從自私的深淵中救出,讓他學會忍耐、認識自己的無知,使他獲得心靈缺憾的痊癒;49 貧窮是一種奧秘,真正的貧窮是深入事物的根源能直接接觸事物的精神(本質),不是所有貧窮人都是神貧的,有些就只是貧窮罷了,而有些則是有福的窮人,50 貧窮是解放的象徵、心靈的解放、真正的解放,使人從中產階級心態解脫出來51,貧窮是上主的寓所且上主祂是貧窮的,上主把自己交在人類歷史中成了弱小、卑微、貧窮的人,祂是上主卻成為我們當中的窮人與弱勢者52,然而,要記住貧窮只是上主的外衣,最重要的上主是愛;今日教會甚至連方濟會會士有的也成為了中產階級,卻扮演著「貧窮教會」的外表—比以前生活得富有、比以往講貧窮講得更多;教會當以窮人為優先。Carretto認為方濟講貧窮神學,可是方濟卻會提醒我們真正的貧窮是隱藏的而非以貧窮外表來偽裝,而且「在生命的晚課中,上主將根據你的愛而不是貧窮來判斷你」,若以貧窮為藉口而製造仇恨那是馬克思主義不是福音。53 Carretto引用方濟的《德行讚》來述說,真正的貧窮是神貧,她與謙虛、聖潔、順服相伴隨,並因此產生愛,如此在愛的順服之下,使我們能順服聖神、弟兄姊妹,甚至其他受造物,並珍愛一切萬物。54


 



結 論



 


根據方濟會的傳統,會士們通常在論貧窮課題之時,區分「社會貧窮」與「志願貧窮」這兩基本點,前者乃是由於人類的罪性所造成的悲劇,而後者則是一種生命的選擇—無限豐盛的充實;55 方濟貧窮神學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並非只是以社會正義來批判社會的不公而已,他的貧窮神學與靈修境界超越這些層面更多也更深,被稱是「窮人的主教」的H.Camara就強調方濟是「解放窮人的教會的偉大標記」,而在天主教裡頭許多投身窮人生活與解放陣營的人物,有不少是方濟會士;56 除此之外,方濟也被視為是具有生態學意識的「綠色先鋒」,1979年11月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佈方濟是生態學的楷模(主保)57。方濟雖然是出生在八百年前義大利亞西西這中古的社會之中,但是他的思想、深度生命卻具有超越時代的福音意義,像G. K. Chesterton就指出方濟乃「基督之明鏡」(the mirror of Christ),正如月亮之為太陽的明鏡,許多人藉著方濟的光芒來觀看基督,而月亮雖然比太陽小許多,但是比較接近我們。58


方濟之所以成為教會的聖人,追根究底來說是因著他的祈禱生活,D. Barsotti引用Celano的話來告訴我們方濟的祈禱狀況,「他整個人不只是在進行祈禱,而是整個的他已變成了祈禱自身」,Barsotti指出方濟的靈修與祈禱境界如下:


在祈禱中,人生活在與上主無止境地愛的交融中,使他能擁抱著宇宙;更在祈禱中,人生活在不斷的棄絕自我中;貧窮是說人完全失去一切,甚至連自己也喪失了,除了他所愛的那一位,他不再認識什麼了。59


方濟活在聖神的溫柔、淨化、光照中,使他在基督內與萬物被提升。



  • 本文發表於1997年12月29-31日第四次TATE研討會,承蒙黃哲彥老師評論、陳嘉式院長、林瑞隆院長、林如心博士、黃輝爵牧師、羅裕賓老師等予以指正,特此誌謝。

 


1 J. D. Bohrer & J. M. Stoutzenberger,《禱告良朋─聖法蘭西斯》,香港:基道書樓,1991,頁11。


2 E. Leclerc,《福音歸程》,高達德譯,台北: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社,1990,頁42。


3 Nguyen-Van-Khanh Norbert,《基督─亞西西聖方濟言論思想》,高達德譯,台北:方濟出版社,1997。我們根據此書的結構來陳述Norbert所了解的方濟基督論。


4 同前引書,頁216-220。


5 五傷指的是雙手、腳與肋下的傷痕,參看Thomas of Celano,《聖方濟傳》,韓山城譯,台北:安道社會學社,1977,頁199;另參St.Bonaventura,《聖方濟傳》,韓山城譯,台北:安道社會學社,1981,頁78-79,156-157。


6 A. Gemelli,《方濟精神》,胡安德譯,台南:聞道出版社,1975,頁1。


7 R. Manselli,《聖方濟》,高達德譯,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94,頁65-66。


8 參《方濟會教育》,韓山城譯,台北:安道社會學社,1972,頁24。


9《聖五傷方濟言論集》,言謬譯,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84,頁4。


10 A.Gemelli,《方濟會靈修》,韓山城譯,台北:安道社會學社,1983,頁6-7。


11 同前引書,頁29-31。


12 像使徒一樣的工作,為的是更了解民眾的需要並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幫助且加強、支持民眾他們;參前引書,頁58-65。


13 A. Gemelli,《方濟精神》,頁535-536,作者稱此為「陽光普照的靈修方法」。而加爾各答的德蘭修女所實踐的是「一條簡單的路」,單單相信、靠著耶穌基督的幫助來與民眾、窮人一同生活,在每一位世人,甚至窮人、邊緣人他們的身上看到耶穌基督。


14 J. Garrido,《方濟會生活方式》,高達德譯,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95,頁334。


15 參看《聖方濟與神貧夫人的愛情故事》,韓山城譯,台北:安道社會學社,1981。


16 同前引書,頁33。


17 《福音歸程》,頁74。


18 同前引書,頁74-75。


19 同前引書,頁78。


20 同前引書,頁57。


21 同前引書,頁132。


22 《方濟精神》,頁554-555。


23 我們根據A.Gemelli的說法來製作此圖,參前引書,頁558,562。


24 C.Esser,O.F.M.等著,《福音生活規範》,徐英發譯,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86,頁49。


25 《福音歸程》,頁64-65。


26 《福音生活規範》,頁52-53。


27 同前引書,頁59。


28 同前引書,頁70。


29 C.Esser.O.F.M.,《福音生活旅程》,徐英發譯,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88,頁117-118。


30 L.易理泰,《福音生活楷模》,徐英發譯,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86,頁32。


31 同前引書,頁33。


32 Celano,《聖方濟傳》,頁173。


33 《福音生活楷模》,頁34。


34 Celano,前引書,頁57。


35 《福音生活楷模》,頁39。


36 第二會規是在1223年11月29日,得到教宗批准的會規,Celano指出此會規是生命之書、福音的精華,參看J.Garrido,《方濟會生活方式》,頁369。


37 同前引書,頁164。


38 《福音生活楷模》,頁72。


39 K.Esser,《方濟忠告》,胡安德譯,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92(二版),頁159。


40 同前引書,頁162-170。


41 武金正,《解放神學》,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頁222。


42 參L. Boff,《聖方濟》,SCM出版社,1986。


43 L. Boff曾著有一書《解放者耶穌基督》,既然方濟完全以耶穌基督為其效法對象,是以由解放神學角度來詮釋方濟精神與其貧窮神學似乎合宜。


44 von Hildebrand,《聖方濟與現代信友》,韓山城譯,台北:安道社會學社,1975,頁23。


45 同前引書,頁27。


46 同前引書,頁29。


47 同前引書,頁81。


48 徐英發編著,《在俗方濟會友陶成手冊》,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85,85-87。


49 C.Carretto《我,方濟─聖方濟亞西西的精神》,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86,頁17-19。


50 同前引書,頁29-31。


51 同前引書,頁33。


52 同前引書,頁27-28,109。


53 同前引書,頁86。


54 《聖五傷方濟言論集》,頁98-100;《我,方濟》,頁130-131。


55 方濟會兄弟姊妹編譯,《方濟會傳教神恩》,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90,頁  168。


56 同前引書,頁189。


57 《綠色先鋒》,梁雅明譯,香港:思高聖經學會,1989,頁9-10。


58 G.K.Chesterton,《亞西西的聖方濟》,(London:Hodder & Stoughton),頁140。


59 D.Barsotti,《方濟的祈禱》,高達德譯,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91,頁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ther 的頭像
    Esther

    Esther心靈花園部落格

    Est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