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引用網址:http://72.14.235.132/search?q=cache:qr4Imi5_dHoJ: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ct/CT099d.doc+%E5%BE%B7%E6%97%A5%E9%80%B2&hl=zh-TW&ct=clnk&cd=153&gl=tw


宇宙、地、生態環境與基督             谷寒松


——宇宙性基督論中的自然觀——           廖湧祥


    本文是即將出版的《地——基督信仰中的生態環境神學》乙書中的一部分。我們先行發表此文,期能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初步的了解。該書的主旨是從基督信仰的觀點,探討現代人所關心的生態危機問題。


    嚴格來說,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心和討論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在基督宗教的傳統中,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偉大的思想家,對自然生態的問題提出他們獨特的見解。本文擬嚐試扼要地介紹這些思想家的這些見解的內容——即他們的宇宙性基督論的思想。其目的是要說明宇宙性基督論中的自然觀是基督宗教的神學對生態危機問題的反省所作的主要貢獻之一。


    本文分成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們指出,宇宙性的基督論是基督宗教傳統中一個極重要的觀念,但其重要性卻在歷史洪流中被忽視了。我們將從聖經和一些思想家中挖掘出這個幾乎被遺忘的基督論。在第二部分中,我們擬從近代的思想家(包括基督宗教與非基督宗教的思想家)中找出這種宇宙性基督的思想。期能啟發讀者體認這種思想,並把此思想催生於自我和社會中。


(一)宇宙性的基督——一個幾乎被遺忘的基督論層面


    「基督是那看不見的上帝的形象,是超越萬有的長子。藉著他,上帝創造了天地萬有: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包括靈界的在位者、統治者、執政者、掌權者。藉著他,也為著他,上帝創造了整個宇宙。他在萬有之先就存在;萬有也藉著他各得其所……藉著兒子,上帝決定使全宇宙再跟自己和好。上帝藉著他兒子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和平,使天地萬有再歸屬他。」(歌羅西一1520


    這段聖經充分表現初代教會中對基督的至高權力——基督是全人類、全宇宙的救主,祂的權能高於一切控制人世間的力量——的頌讚。此種對「宇宙性基督」的信仰充斥於聖經的篇頁中。(例如腓立比二124;羅馬八1439;以弗所一314;希伯來一14;約翰一118;啟示錄;耶穌受洗和在曠野受試探的故事〔馬可一113〕;在山上變貎的故事〔馬太十七18;馬可九29;路加九28-36〕受難和復活;升天的故事〔使徒行傳一214〕)。我們可以說新約聖經的基督論所主要強調的乃是宇宙性的基督。基督的臨在給整個宇宙帶來了救贖的希望。


    廣義來說,宇宙性的基督不僅是新約聖經中對耶穌的描述。根據Matthew Fox的解釋,聖經中凡提及「天使」、「雲彩」、「榮耀」、「曠野和山」、「惡」勢力的地方,一般都具有宇宙性基督的觀念1.。宇宙性的基督是連結一切的力量——連結天和地,過去和未來,神性和人性,以及一切的被造界。因此,在舊約聖經中,也可以找到宇宙性基督的觀念。例如智慧文學中,將智慧人格化,並視智慧先存於世界之創造的說法(如箴言一2033;八136;九16;智慧書七27;八1)都與新約聖經中宇宙性基督的信仰相類似。


    但是,歷史上對基督論的研究卻表現出一種忽視這種宇宙性基督的重要性之趨勢。傳統上在討論基督論時,一般都十分強調基督是「道」或「聖言」(Logos)、是上帝的兒子(即三位一體的上帝中的第二位格)、是人類的救主;而基督是全宇宙的創造者、統治者、拯救者,基督連結一切被造界,並充滿在一切被造界之中……等宇宙性層面的基督論卻只扮演了極小而又不重要的角色。


    我們可以說,在基督宗教的歷史中,宇宙性基督的信仰大部分是經由一些神秘主義者所保存下來的。其中,有一些是東方教會的教父們。一般的東方教父都具有一種宇宙論的神學和宇宙性基督的觀念。對這些教父們來說,宇宙性的基督乃是宇宙的目標,也是宇宙的開始和結束。例如Gregory of Nyssa主張,藉著基督,「萬物將恢復原狀,世界將重新被塑造,人性也將從暫時屬世改變成永遠不朽的狀態。」2.Gregory of Nazianzus也說:「『道』(Logos)這個名字之所以用來稱呼基督,乃因祂存在於萬物之中。」3.Basil of Caesarea更主張,這個上帝的「道」充滿於被造界之中,從創造之初以迄於今日;這位基督乃是「與上帝一同管理創造界者(Co-operator)」祂,使「萬物都結合在一起。」4.類似的觀念也存在於其他教父,如亞他那修(Athanasius)亞力山大的革利門(Clement of Alexandria)等人的思想中。


    此外,西方中世紀的神秘主義者從賓根的希爾德佳(Hildegard of Bingen12世紀),到亞西西的聖方濟(Francis of Assisi)、阿奎那、馬德堡的美契黛(Mechtild of Magdeburg)、但丁(Dante)、和艾卡特(Meister Eckhart1314世紀),到諾威契的茱麗安(Julian of Norwich1415世紀)和古薩的尼可拉(Nicholas of Cusa15世紀)也都具有強烈的宇宙論的思想。他們都以創造為中心,而發展出宇宙性基督的觀念5.


賓根的希爾德佳Hildegard of Bingen, 1098-1179


    她全部的神學都以宇宙論為背景。她對宇宙的觀念及她的思考、表達這些觀念的方法,都具有宇宙論的傾向。她作了一系列的詩歌,稱為「天上啟示的協奏曲」(The Symphony of the Harmony of Heavenly Revelation),她以音樂和詩歌表達她對宇宙性基督神秘的經驗。她也藉繪畫來傳達宇宙性基督的經驗。例如,在一幅畫中,她把宇宙描繪成內在於神的體內,該神名為「愛之女神」(Lady Named Love)。這是一幅「萬有在神論」(panentheism)的圖畫——萬物在於神之內,而神亦在萬物之內。在畫中的女神具有二條腿,代表支撑宇宙的公正和公義。她說那就是人類在每一被造物中所了解的神。她的宇宙性基督沒有人本觀念,因為祂是上帝的肖像或「鏡子」,祂在每一被造物中閃爍著。


    希爾德佳提出她自己的神學,稱為「道——聖言的神學」(Theology of the Logos)。她主張基督是上帝的「道」,因為「藉著祂的聲音,整個創造都被喚醒,並被喚回自己裡面。」(IHB286.基督乃「公義之子」,祂照亮了所有被造物:「每一被造物都被祂的光照亮著。」(IHB37


    「若沒有上帝的道,則沒有一個被造物的存在具有意義, 
上帝的道在所有被造界——看得見或看不見的——之中。
 
上帝的道是存在的、活潑的、精神的、翠綠的…… 
這個道表現於每一被造物,
 
此乃上帝的靈在於肉身——這個道與上帝是不可分的。」(HB497.


    希爾德佳把約翰福音的「道成肉身」說法解釋為上帝臨在於自然界。每一被造物都是上帝的光輝,都在表現上帝。「無名」(nameless)的創造主上帝是「萬物」共同敬拜的對象,因為每一被造物都有一種「屬靈的生命」,大地是神聖的,所以「不能被傷害,不能被毀壞」(HB78)。


亞西西的聖方濟Francis of Assisi1181-1226


    聖方濟受了希爾德佳和居爾特人(Celtic)強調宇宙論和以創造為中心的傳統所影響。他把宇宙性的基督的觀念用來做為教會的改革和更新的根據。他試圖創造一種新的生活型態,來對抗當時貪婪和陳腐的封建制度以及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他的「太陽之歌」須以宇宙性基督的觀念來讀才能了解。這部作品是他的晚年之作,其中充滿了許多有關宇宙性基督的主題。例如,在這首歌中,聖方濟讚頌上帝,上帝成為自然的肉身:


    「我主,願你因著你造生的萬物,


    特別因著太陽兄弟而受讚頌,


    因著你藉太陽造成白晝而照耀我們。


    太陽是美妙的,它發射巨大的光輝,


    至高者,它是你的象徵。」8.


    在這首歌中,聖方濟把所有的被造物看成是兄弟姊妹,他稱太陽、風、火為兄弟;月亮、星辰、水、地為姊妹。而宇宙性的基督臨在於所有被造物之中——祂是光,照亮了所有有生命的萬物。所以,被造界乃是一個大家庭。所有的被造物都密不可分。它們都因著上帝之光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我主,為了我們慈母般的地姊姊,願你受頌讚!


    它載負我們並照顧我們,


    生產不同的果實,


    色彩繽紛的花卉和草木。」9.


    大地是高貴的,因為全能的上帝住在大地之中。


特多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


    阿奎那的宇宙論神學受了亞里斯多德影響很大。他從後者找到了奧古斯丁思想中所缺少的宇宙性基督,並改正了流行於當時西方教會(受奧古斯丁影響)的過度個人主義思想。


    他說:「被造界可稱為上帝的話(words),因為他們彰顯了上帝的心意(mind),有如結果彰顯了原因一樣。」10.從人方面來看,耶穌也是被造物之一:「成為肉身的道就像言詞中的一個字。就像聲音表達我們的思想,所以基督的身體也表達了那永遠的道。」11.宇宙性的基督表達而且創造了宇宙;祂是更新的主要源頭。所以對阿奎那來說,宇宙是一個友善的地方,上帝是衆善的源頭,祂的善充滿了所有的被造物。他認為每一被造物都在見證上帝的存在,因為「每一被造物都見證了上帝的力量和全能,被造物的美乃在見證上帝的智慧。」12.所以,全世界都上帝的藝術傑作。


    而「道」即基督,這個道「包含了萬物,保護了萬物」,因此,沒有一個被造物不是藉著這道被造的。但宇宙性的基督觀念並不只限於耶穌而已。阿奎那認為每一被造物都以某種方式參與上帝的本質之中。他採取古代東方教父們的說法,認為道成肉身表示上帝成為人,也為使人成為上帝,分享上帝的神性。


    上述阿奎那的說法都表示:在他的神學思想中,保存了宇宙性基督的傳統。他在這方面的思想更由他的三位門徒加以發揚,即美契黛、但丁和艾卡特。


馬德堡的美契黛Mechtild of Magdeburg, 12101280


    她是一個女性平信徒,活躍於社會中。她也是社會和教會的批評家,受道明修會的影響。她的宇宙論和宇宙性基督的觀念都來自阿奎那,具有相當想像力和實際的深度。


    她對神性無所不在的體驗也就是她對耶穌的體驗,她說:



    「有一天,我以我那雙帶有永恆的喜悅的雙眼看見了一塊大石,這塊石頭有如一座山,具有五顏六色。它嚐起來甜甜的,有如天上的藥草。我問那塊甜的石頭:您是誰?它回答:『我是耶穌』。」(MM10813.



    這是她個人遇見宇宙性基督的故事之一。她還認為人人都帶有宇宙性基督的本質。耶穌是三一上帝的肖像,人類也是。


    「靈魂啊!你是完全的——歡呼吧!


    因為只有你像上帝。


    ……………………


    起來,快跑,像一隻被追逐的小鹿,


    因為你是我的三一上帝的肖像,


    你是我的神性的根基,


    此乃羔羊把自己的肖像放在你的身體之內的原因?(MM45


    美契黛看出上帝是「萬有在萬有中」(All in All)——亦即萬物都在上帝裡面,而上帝也在萬物之中,而體驗宇宙性基督的方法乃是成為上帝憐憫的工具。她這種說法是把宇宙性的基督視為臨在於被造界之中,包括它們的受苦和黑暗中。


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


    但丁在實際生活中,活出了他所相信的宇宙性基督的觀念。他的生活一直處於政治困境中。他是一個平信徒、神秘家、也是佛羅倫斯(Florence)地方的公職人員(elected official),他曾大無畏地反對教皇的軍事力量、貪婪、腐敗。因此之故,他曾被永久放逐,被禁止回到佛羅倫斯,否則會被處以火刑。他在意大利各處流浪了二十多年,與自己的家鄉、朋友和親戚斷絕了關係。就在這個時期,他完成了一部偉大的著作——神曲(The Divine Comedy)。這部詩集可以說是他對宇宙性基督的體驗表現於藝術中。在這部詩集中,但丁表達出一種宇宙論和宇宙性基督的觀念。他說,上帝的榮耀驅動萬物,並滲入宇宙中。而人類乃是由那具有永恆之美的上帝的火花所組成的。「這些火花,即人類的靈魂,都直接來自上帝,它們沒有結束;它們都被永遠蓋著上帝之美的印。」(DA1614.


    但丁以為創造的目的乃在喚醒所有被造物中的神聖「我是」( “I am”這是出埃及記中稱呼耶和華上帝的用語,意為「我與你們同在」),意即宇宙性的基督(DA117)。


    在他的神曲中,他提到當他的旅途達於高潮時,他的靈魂與整個宇宙具有一種小宇宙和大宇宙的關係。他說那時「我的慾望和意志都很和諧地轉動,就像一個輪子被愛均勻地推動著,這個愛也推動了太陽和其他星球。」(DA130)因此,愛也推動了宇宙。但丁也把三位一體上帝中的子(即宇宙性基督)描述為「大光」或「永恆之光」,因它反映了來自創造主的光(DA128)。而這種大光也表現在人類之中,並散佈於世界中,成為所有生命和活動的中心。因此,時間和空間都集合於神性的永恆現存(eternal now of divinity)中,而此永恆的現在又進入創造之中。此外,但丁把耶穌在世的生命和死亡了解為一種宇宙性的結果:


    「上帝的位格(divine person)採取了我們的人性,


    在十字架上經歷死亡的痛苦,


    祂的死震動了大地,開啟了天門,


    取悅了上帝。


    自創造之首日開始,以迄最後一晚,


    從沒有(而且將永遠沒有)這樣崇高而宏偉的作為。」(DA105


    很顯然地,但丁是以一種對宇宙性基督的了解來慶祝他的先知性和神秘性的宇宙論。


艾卡特Meister Eckhart, 1260-1327


    在所有的基督徒神秘家之中,艾卡特對宇宙性基督的主題做了最多的討論。在他死後一週,他就被教會定罪。學者們都同意,他被定罪的理由是政治性的,因他一直關心社會上被壓迫的一群人,如農夫和一些失去產業的前代貴族。


    艾卡特視所有的被造物都是上帝的道,即使一塊石頭也是。意思是說,基督是上帝的道,可以從石頭、行動以及我們所說的話中表現出來。「上帝把祂的神性(divine being)公平地分配給所有的被造物,按照各個被造物所能領受的分配給它。」(BR9215.所以,萬物都是平等的。所有的被造物都盡全力在傳達上帝,並努力完成他們做為「上帝之道」的工作(或做為宇宙性基督的肖像之工作)。人類應該設身處地,以學習上帝的肖像如何藉著它們表現出來。


    因人人都具有上帝的種子或上帝的道,所以人人皆可成為基督,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基督的工作。


    如果我們能夠在其他被造物中發現宇宙性的基督,我們就能夠知道上帝在我們裡面造生宇宙性的基督。而除非我造生基督,則創造主生基督的事就與我無干。艾卡特主張:上帝愛所有的被造物,並把它們當成上帝……上帝以所有的被造物為樂,非因它們是被造物,而是以它們為上帝。」(BR76)艾卡特也把宇宙性的基督了解為世界的苦難。如果說,每一被造物都是上帝的道,那麼每一被造物所遭受的苦難,就是上帝之道所受的苦難。而解除彼此之間的苦難就等於解除了基督的受苦。


    艾卡特的宇宙性基督的神學發展得極其完備,因為他的靈修(spirituality)以創造為中心,而這種以創造為中心的靈性以宇宙論為其前題。他的作品也把那個宇宙論內在化,而成為一個活的神秘主義。所以,艾卡特的全部著作都可了解為有關宇宙性基督的論文。


諾威契的茱麗安Julian of Norwich, 13241415


    她一生過著隱居生活。她也看出所有被造物中具有上帝的「內蘊性」(inness),亦即上帝存在於所有被造物之中,萬物都在上帝之中,同時上帝也在萬物之中。


    她也提出一種「上帝之道」(Logos)的神學,這個道存在於萬物之中,並維護萬物。也就是說,上帝的道(宇宙性的基督)具有醫治的能力。


    茱麗安認為慶祝宇宙性的基督,包括進入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的傷痕中。她把十字架視為一個宇宙性的事件,這事件牽涉所有自然界的萬物和它們所受的苦難。


    「我看見基督與我們之間逐漸趨於合一,


    因為當祂受苦時,我們也受苦。


    所有上帝創造的被造物,凡能受苦的,


    都與祂一同受苦。


    天和地在基督死亡之時,也同時被破壞,


    因為基督也是自然的一部分。」(JN4416.


    當茱麗安提到宇宙性基督先存性(pre existence)時,她也提到人類的先存性。她說:「我看見上帝不曾『開始』愛我們……我們一直都在上帝的預知中;上帝對我們的認識和愛沒有開始的時刻。」(JN88)所有的被造物都是先存的宇宙性基督的肖像,都一起開始存在。「我們都是同時被造,在我們被造時,我就跟上帝合為一體。因此,我們一直保持著發光和高貴的身分,如同被造之時的情形一樣。」(JN100


    我們在世上的工作乃是在此時此地為上帝國預備一個家。她對宇宙性基督的意識再一次與耶穌的教訓(即上帝國現在就在我們中間)相結合。


    茱麗安的觀點雖然具有泛神論的傾向,但這可能是一般強調宇宙性基督的思想家的共同特色。我們必須記住,根據正統的基督宗教的信仰,上帝的無限和被造物的有限是不能被忽略的。


古薩的尼可拉Nicholas of Cusa, 1400-1464


    古薩的尼可拉是一位科學家、律師、批判史學家、哲學家、人文主義者、神秘家、梵蒂岡的外交家,和羅馬天主教的一位樞機主教。他的思想中充滿了豐富的宇宙性基督的觀念:



    「如果有人主張萬物被造時都被賦予智慧,另外有人主張所有被造的萬物,都在上帝的道(Logos)裡面,他們所說的豈不是同一件事嗎?雖然說法不同,但卻表示同樣的觀念,因為創造的道(萬物藉祂而被造)跟上帝的智慧是同樣的。」(NC11217.



    古薩十分強調智慧,他主張「智慧是永恆的,因為智慧先於每一存在和所有被造物的開始」(NC113)。智慧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現;智慧在萬物中燃燒著,她是賦予萬物活力的泉源。古薩不只主張每一被造物都是上帝的道,而且主張,每一被造物都是一本有關上帝的書,也是上帝的肖像和反映上帝的鏡子;上帝的臉可以從每一被造物中顯現出來。


    古薩也是一個萬有在神論者(panentheist),他說:「那位絕對神性的心意(Divine Mind),乃是存在於每一被造物中……神性乃是每一被造物的揭示和包藏(unfolding and enfolding)。神性存在於萬物中,使得萬物也在神性中。」(NC28)被造物可以說是具有神性,因為在被造物中所發現的,也可在上帝裡找到。上帝把祂的神性給予被造物,但是被造物接受的能力卻是受限制的,被造物只能有限制地接受上帝的神性。簡言之,古薩的基督論較不在於拿撒勒人耶穌的身上,而比較強調神性的基督。祂具有跟上帝一樣無所不在的屬性。


    上述這些西方的神秘家都表現了一種極其豐富的宇宙性基督的神學。然而,在啟蒙運動之後,這種宇宙論的觀念逐漸喪失,宇宙性基督的觀念也跟著被遺忘。因為啟蒙運動否認神秘主義,並貶抑宇宙論的世界觀,而把宇宙視為一部機器。而啟蒙運動對基督宗教的衝擊是所謂「自由派神學家」們的興起。因為這些神學家們受了笛卡兒(Descartes)、牛頓和康德(I. Kant)的影響,忽略了初代教會所提出的宇宙論和宇宙性基督的信仰,進而排除神秘主義的思想,把宇宙視為一部機器。因此,宇宙不再具有神秘性。例如近代新教自由派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把神秘主義視為「異端」18.;虞格仁(Anders Nygren)稱之為「以自我為中心之虔誠的極致」(the acme of egocentric piety19.


    如此,我們可以看到,自從十七世紀中,理性主義和敬虔主義滲入基督宗教以來,就逐漸把過去「宇宙性基督」的觀念推翻,讓它侷限於神秘的經驗中。神學家們在回應啟蒙運動時,不只忽視了宇宙性基督的概念,而且代之以人本主義的思想來了解世界和信仰。在這種人本主義的文化、教育和宗教中,世界和宇宙失去了神秘性,而變成必須以一種被研究的「客體」的方式來存在,以滿足人類科學至上的需要。所以教會歷史家貝利肯(Pelikan)認為「啟蒙運動哲學廢了宇宙性的基督」20.


    此外,啟蒙運動也促使神學致力於「歷史的耶穌」的探尋,而放棄宇宙性的基督的信仰。事實上,對歷史的耶穌之探尋已支配了基督論的研究將近二世紀之久,以致有關宇宙性基督的神學被犧牲了。這成為神學上忽視被造世界與上帝的關係和被造界之價值的主要原因,也成為神學被指為助長人類破壞自然界的原動力之一。所以,為了挽救日益被破壞的地球,在神學上應該致力於宇宙性基督的探尋。也就是說,基督宗教的神學和信仰必須從事一種典範的轉變——即從啟蒙運動的「歷史的耶穌」之探尋,擴展成今天「宇宙性基督」的探尋。然而,探尋宇宙性基督的意思並不表示放棄或否定過去對歷史的耶穌的探尋成果。宇宙性基督的神學仍然必須建立在歷史的耶穌的基礎上。亦即建立在祂的話、祂的解放性作為(liberating deeds)和祂的生命的根基上。


(二)「宇宙性基督」的逐漸再現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發現宇宙性基督的信仰是傳統基督宗教的重要信仰之一。不論在聖經中或在初代教會中,有關基督是上帝的「道」,祂充滿在創造界之中,管理並統治宇宙的確信,都是主要的信仰告白。然而,此種宇宙性基督的傳統信仰卻在歷史進化的過程中被忽略,甚至被遺忘。直到最近,由於地球生態產生危機,神學家們重新思考自然在神學上的重要性時,這個被遺忘的傳統信仰才逐漸被發現。神學上的思想典範已逐漸從過去以人本為主的情形,轉變成顧及全部被造界的說法。也就是從歷史的耶穌以及人本基督論的觀點,轉變為宇宙性基督的基督論。此種思想典範的轉變,表現於神學家們對東西方思想的重新發現所做的努力中。因為東西方思想中蘊藏了豐富的「宇宙性基督」之觀念。


    在近代西方思想界中,宇宙性基督觀念表現得最清楚的,首推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的「跳躍進化觀」。德日進是法籍天主教神父,也是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基督信仰世界中的神秘家。他融合科學、哲學與神學,把宇宙進化分為物質化、生命化及人化三大階段,並視每一個新階段為一次大躍進;而物質化的階段中分子的形成,是躍向生命化的準備期。他認為,宇宙的演化是整體性的「內在動力」推著萬物,經超越自身的方向前進,任何物質皆非無生氣之死物。其實質內早已含有一種「先天生命」與「意識的種粒」,使物質發出生命,生命發出心智;而其終向則皆是集中地奔向天主——即宇宙萬物的核心、最高的意識、最高的精神實有。而基督是天主也是人,是天人合一的圓滿,祂降生為人,人類若跟隨祂的基督化,就可說是躍向天人合一之圓滿的準備。德日進的這種思想可以下圖清楚表達出來21. 


    德日進在去世之前所留下的話中,更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宇宙性基督的信仰。他說:「天主是萬物中的萬有。」並說:「我的信條有二:宇宙是有中心的、進化的,而且是向上往前的進化,此其一。耶穌基督是宇宙的中心,此其二。」22.


    亞洲人的世界觀從某些方面來說,也具有基督宗教思想中的宇宙性基督觀念。例如,佛教徒經常誇耀他們具有宇宙性智慧的傳統。就如西方世界所說的智慧(sophia),佛教的傳統也把智慧看為女性——她是「衆佛之母」,她是老師,也是同情心(憐憫)的孕育者。她的存在不可測度,有如宇宙;然而她也是「存在的根基」。依佛教的傳統看來,萬物之中都具有「佛性」,此種佛性能夠喚醒人認識自己的感覺、認識自己的身體、理智,並認識世界。它也是一種了解和愛的能力。因為人人都具有此種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每一被造物也都可以成佛:



    「一個佛陀應該是微笑的、快樂的、美麗的……一朵花是佛,所以一朵花也具有佛性……以成為佛陀做為一日之始是何等之美!每當我們覺得自己將要失去佛性時,我們都可以坐下來,深呼吸,直到我們找回真正的自我。」23.



    旣然人人皆可成佛,而萬物也都可成佛,所以宇宙萬物的理想結局,應是萬物一體的宇宙性合一了。這與基督宗教「宇宙性的基督」統管萬物,成為萬物集中的中心思想可說不謀而合了。


    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對基督宗教和佛教的合一抱著相當的希望。他說這事將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個事件24.。或許湯恩比的希望,唯有藉著我們所說的宇宙性的基督這種無比的力量才得以達成吧!


    此外,在一般中國哲學家的思想中,「生命的光輝」充滿於天下萬物之中,此種生命藉著所謂「高貴的人」(homo nobilis)的媒介,從至高絕對的奧秘(隱藏的神)而及於宇宙萬物,並從宇宙萬物回到至高絕對的奧秘之中。此種對生命的解釋也跟我們所說的「宇宙性基督」之思想類似。我們可以根據中國近代哲人方東美所繪製的「寶塔型宇宙建築圖」來說明這種思想25.


    方氏把生命分為六個領域:物質的、生物的、心理的、審美的、道德的、宗教的。他認為以生命動力開闢物質生命領域的,是「工作的人」(homo faber);把生命存在領域從物質境界提昇到生物境界的,是「行動的人」(homo dionysiacus);表現創造才能,把生命指向更高的意義境界的,是「創造的人」(homo creator);以理性為指導,形成各式各樣的系統知識,使自己不盲目創造,而把生命安排在真理世界上的,是「理性的人」(homo sapiens)。然而,把工作的人、創造的人、理性的人結合起來,有健康的軀體、飽滿的生命、豐富的知識,就成為「自然人」(homo naturalis);而當自然人走向形上界,能運用種種符號,創造種種語言,象徵美的境界時,乃成為「用象徵的人」(homo symbolicus)。若進一步在藝術價值上加上道德精神,而具有優美品格,乃是「道德的人」(homo honestatis)。而當生命到達盡善盡美的神聖境界,整個生命可以包容全世界、統攝全世界、支配全世界時,就是「宗教的人」(homo religiosus)了。如此集中生命,才能成就的「聖人」或「賢人」或「覺者」,即到達塔頂的「高貴的人」(homo nobilis)。


    而宇宙的真相是無止境的,在人能到達的理想境界之外,還有「神」(divinity)的存在,祂是「最真實的實體」(the really real reality),也是「最奧秘的奧蹟」(the mysteriously mysterious mystery)。整個宇宙,一方面從這位至高的神,通過高貴的人,獲取無窮的生命力,並使宇宙中自然界的一切超昇到神聖領域,而具有神聖的價值;另一方面,高貴的人也藉著默觀此至高的神,帶領所有的自然萬物回轉原始,使所有的被造物不斷提昇、改變,達到生命的圓滿境地26.


    簡而言之,「宇宙性的基督」乃是萬物在宇宙中的「共同居所」(common house),在這個「宇宙性基督」之內,每一被造物都可以找到足夠的空間來伸展自己的能力。在「宇宙性基督」之內,所有「地球上」的萬物一方面已經抵達了歷史的終點(目標),另一方面,卻仍未完成它們的使命。因此,它們仍須不斷的改變,不斷地向回歸於創造主的圓滿境地邁進。就如Matthew Fox所說:真正的宇宙性基督尚未出生,即使在拿撒勒人耶穌之中,宇宙性基督也仍尚未完全誕生。因為那些聲稱相信耶穌的人幾乎還未給世界帶來宇宙性的基督(至少母親大地所需要的宇宙性基督還未出現),所以我們都有責任把宇宙性的基督催生於自我和社會中27.


    Fox的說法雖以為宇宙性基督的實現是漸進的,但從嚴格的神學觀點而言,我們必須強調:一方面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已經是事實,因為拿撒勒人耶穌是此事實在具體時空中的展現;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承認,在基督之中的上帝的圓滿尚未普及或內在於宇宙萬物中。此乃我們在本章中所提出的有關道成肉身及逾越奧蹟的主要思想。而這種上帝圓滿的普及和內在化的工作,實有賴於天主聖三為泉源,以耶穌基督為中保,並以聖神為完成的力量。


    本章中我們已討論了前二者的思想,下一章中,我們將探討聖神在這方面的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附註:



  1. Matthew Fox,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 San Francisco : Harper Collins1988)107.
  2. Quoted ibid., 109.
  3. Quoted ibid., 108.
  4. Ibid.
  5. 以下資料取自Matthew Fox, The Coming of the Cosmic Christ, 109-127.
  6. IHB = Matthew Fox, Illuminations of Hildegard of Bingen.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5.
  7. HB = Gabriel Uhlein, Meditations with Hildegard of Bingen.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2.
  8. Eloi Leclerc著,高達德譯,《太陽歌》(台北: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社,1991),13
  9. 仝前著作,頁14
  10. Thomas Aquinas, De Veritate, iv. 1. 參閱Thomas Gilby, St. Thomas Aquinas : Theological Texts ( Durham, England : The Labyrinth Press, 1982 )63
  11. Ibid.
  12. Thomas Aquinas, In John, n.116. Translation from James A. Weisheipl & Fabian Lascher,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St. John ( Albany, NY : Magi Books, 1980 )65.
  13. MM = Sue Woodruff, Meditations with Mechtild of Magdeburg.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2.
  14. DA = James Collins, Meditations with Dante Alighieri.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4.
  15. BR = Matthew Fox, Breakthrough : Meister Eckhart’s Creation Spirituality in New Translation. Garden City, NY : Doubleday & Co., 1980.
  16. JN = Brendan Doyle, Meditations with Julian of Norwich.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3.
  17. NC = James Francis Yockey, Meditations with Nicholas of Cusa. Santa Fe, NM : Bear & Co., 1987.
  18. Reinhold Niebuhr, An Interpretation of Christian Ethics ( New York : Meridian, 1956 )27-3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ther 的頭像
    Esther

    Esther心靈花園部落格

    Est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