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5月16日
渴望:基督的聖血-請陶醉我
讀經:若三:16-18
3:16 「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3:17 因為 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譯:審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3:18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 神獨生子的名。
我聖到母面前
Ø 聖母請為我祈禱,讓我紀念神為我得贖的生命。
我到耶穌面前
Ø 耶穌同我在山中行走,我問耶穌,那些沒有認識祢的怎麼辦
Ø 耶穌說:父創造宇宙萬物中已經定下救贖與審判,細心省察自己的人,觀看宇宙萬物定律的人,就已經活在父的法則當中
Ø 那些不在法則底下的人,罪已經在他們身上,因為他們不相信有一位上帝,他的生命如同受創物一樣,必須在法則當中生活,而亂了他們自己的生命與靈魂,生活在自我轄制的罪中。
同耶穌我到天父面前
Ø 天父看到我手上帶的玉環
Ø 天父說:把玉環給我看看
Ø 天父問我說:我知道你帶它其實你不是很舒服的,妳為甚麼要帶它。
Ø 我說:因為我看它被我放置了四年,身上沒有了光澤,它在我身上就會有光澤,而且雖然有點不舒服,可是看到她的光澤我就會有些的快樂。
Ø 天父說:玉環因為有你的溫度與能量變為光澤,孩子你身上的能量已經不是單純的你自己的了。
Ø 天父說:你是否願意去傳遞我的愛,如同玉環掛在你身上,雖然有些的不舒服,但是將你我的能量,傳遞到玉環的身上,讓它有光澤。
Ø 天父說:當它有光澤時,你還要將它拔下,獻給我,妳的兩手一樣是空的,會不舒服的,妳願意嗎?
Ø 我看看我的雙手,我體會到那份感受。
Ø 我對天父說:『基督的聖血,請陶醉我』
每日研經叢書/經文解釋
上帝的愛(三16)
所有的偉人都有他們最愛的經節;但這經節被稱為「每一個人的經節」。因為在這節經文裏對每個簡單的心靈都有福音的要素。這經節告訴我們一些重大的事。
(一)它告訴我們所有主動的救贖都是出自上帝。有些傳講基督教的方法使人聽起來似乎上帝是要接受和解的,是要被勸告才寬恕人的。有時人們的講法好像要畫出一個嚴厲的、憤怒的、不寬恕人的上帝;和一個柔和的、有愛心的、寬恕人的耶穌。有些人將基督教的信息這樣傳講,以致似乎是耶穌做了一些事使上帝對人的態度由定罪變為寬恕。但這經節告訴我們是上帝開始一切,是上帝差遺他的聖子,他差遺他的聖子是因為他愛世人,在一切的背後都有上帝的愛。
(二)它告訴我們上帝的本質就是愛。我們很容易想像上帝看見世人的不理會不順服和背叛而說:「我要摧毀他們、教訓他們、懲罰他們,直至他們回轉過來。」我們很容易想像上帝要人類效忠,為了滿足他對權力的慾望,和對我們稱之為絕對順服的宇宙的慾望。但這經節偉大之處,在於它顯明給我們看,上帝採取行動不是為他自己,而是為了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權力的慾望,不是為了帶來一個順服的宇宙,而是為滿足他的愛。上帝不像一個專制的君王,對待每一個人都像對待一個卑屈的臣子。上帝是父親,他不會快樂。除非四處遊蕩的兒女歸家,上帝不會擊打人來順服他;他只渴望他們,尋求他們進入他的愛中。
(三)它告訴我們上帝之愛的廣闊。上帝所愛的是整個世界\cs8,而不只是一個國家,不只是善良的人,不只是愛他的人,而是全世界;那些不能愛的和不可愛的人,寂寞而沒有一個人去愛他們的人,愛上帝的和從來沒有想到上帝的人,安息在上帝之愛中的和拒絕上帝之愛的人──所有的人都包涵在上帝廣博的愛中,正如奧古斯丁所說的:「上帝愛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彷彿把我們當作只有一個人似的去愛我們。」
愛與審判(三17-21)
在這段經文裏我們見到第四福音一個顯明的矛盾──。我們剛才正想上帝的愛,現在突然要面對審判與定罪。約翰剛才說因為上帝這樣愛世界以致差遺他的兒子來世;稍後他卻記錄了耶穌的話:「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約九39)。怎能兩樣都是真的呢?
如果單給人以愛的經驗,很有可能那經驗竟變成為對他的評判。如果單給人以喜樂的經驗,很有可能這經驗竟變成對他的評判。假設我們很喜愛偉大的音樂,則交響樂裏的雷電聲更能使我們接近上帝;又假設我們有一個朋友一點都不懂得這類音樂。如果我們想將那麼美妙的經驗介紹給這位朋友,和他分享;使他接觸這種我們所欣賞的聽覺的美,目的只是希望他經驗新的快樂。我們於是帶他到一個音樂會去聽交響樂,不久他就坐立不安,四圍觀望,表現出極不耐煩的樣子。這個朋友就給他自己下了判語,他是個沒有音樂細胞的人,那經驗原本是可以帶給他新喜樂的,卻變成了對他的評判。當我們面對偉大的人物時,常會遭遇這樣的事。比方我們帶一個人去看藝術傑作;帶他去聽一個偉大佈道家的佈道;或給他一些巨著去閱讀;帶他去看些美麗的事物;他的反應就成為對他自己的一種評
判。如果他一點不感到到美,不感到興奮,我們就知道他的生命裏缺少一些東西。據說有一個藝術館的招待員帶一位賓客在館內周圍遊覽。裏面有些是無價之寶,無疑是天才的傑作,深具永恒的美。遊覽完了那賓客說:「啊,我對你們的舊圖畫並不十分興趣。」佑招待員安靜地說:「先生,我想提醒你,接受批判的不是這些圖畫,而是看畫的人啊。」那個人所作的反應就顯明了他可憐的無知。
人對耶穌的反應也是一樣。當一個人被帶到耶穌面前,他的靈魂因所見到的奇妙與美麗而有所反應,那人就是在得救的途中了。但如果他面對耶穌而不見到有什麼可愛之處的時候,他就被定罪,他的反應定他的罪。上帝在愛中差遺耶穌,他差遺耶穌是為了那人的救贖。但那在愛中被差遺的變成一項定罪;不是上帝定那人的罪,上帝只是愛他,那人是定自己的罪。
對耶穌的反應有敵意的人愛點暗不愛光。有一件可怕的事實就是,一個真正的好人常不自覺地有審判的成份在他裏面;當我們與他相比的時候就見到自己的真面目。亞基表德(Alcibiades)那寵壞了的雅典天才是蘇格拉底的伴侶,但他每隔一些時間就對蘇格拉底說:「蘇格拉底,我恨你,因為每次我見到你的時候,你都讓我看見我自己。」一個正在做壞事的人不願有光照射那事和他自己,但做事光明正大的人並不怕光。
據說有一次有個建築師來見柏拉圖,說如果他付出相當的價錢,他願意為柏拉圖興建一間沒有一個房間可以被人見到的房屋。柏拉圖說:「我願給你雙倍的價錢興建一間人人可以見到每個房間的房子。」只有做壞事的人不願見到自己,也不願別人見到。他這樣的一個人無可避免地會恨耶穌基督,因為基督會顯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而這是他最不想見到的,他所愛的是遮蔽一切的黑暗,而不是顯明一切的光明。
由一個人對耶穌基督的反應,就顯明了這個人。如果他以愛對待耶穌,那即是內心的渴慕,他就是有希望的人。但如果他見不到基督有什麼可愛之處他就判斷了他自己,在愛中被差遺來的那位也變成了他的審判。
留言列表